《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像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 对“数感”的认识

1.数感是认识客观事物与数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

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事物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

2.数感是人对属于运算的一般理解。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主要是指,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并具有选择适当的方法(如心算、笔算、使用计算器)实施计算的经验。

3.数感是一种“数学地”思考。

数感就是将有关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

题。如一个学生去文具店买练习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就要考虑购买每种文具的数量、单价,应带多少钱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步地学会用数学思考的方法理解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二、 培养学生数感的途径

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

(1)创设具体情境,把握数的大小,形成数感。在创设猜想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概念,加深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数感。

(2)开放思考空间,让学生用数学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找数、说数、用数,并从同伴表达的数据信息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用数据描述和交流。

2.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

(1)加强估算。如计算39+38的得数是多少时,先让学生估计得数大约是几?学生认为得数不会大于80,想法是把39、38都看成40,40加40才等于80,所以得数比80小。

(2)提倡算法多样化。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实际背景中,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不同的方式确定结果,增强对实际意义的理解。

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感官参与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如教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时,划一划:学生用手势比划1厘米、1米的长度。测一测:同桌之间互相测一测身高、头围、胸围、步足、立定跳远的长度。跑一跑:感受10米、50米、100米、200米的距离。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重量,培养了数感。

总之,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逐步培养。在教学过程,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创设培养数感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观察、体验、操作、应用等活动中,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切实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和数学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