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儿童抑郁症病因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情感性精神障碍发病率中所占的重要性已为多数学者所共认,虽然儿童抑郁症的遗传学研究没有成人患者那么多,以下3种研究也说明遗传的重要性:①成人抑郁症患者的父母抑郁症较多;②纵向研究和横向比较研究均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子女患抑郁症的比例较预料的要多;③一组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儿童的亲属中,情感性障碍的比例较高。其中,Harrington的研究小组于1993年发现,抑郁症儿童亲属中抑郁症障碍的终身患病率是非抑郁症对照组的近2倍,这样的结果提示儿童抑郁症和成人抑郁症存在的遗传性联系。Akiskal(1986)报道情感性障碍MZ同病率为76%,DZ同病率仅为19%。

(2)心理社会因素:关于心理社会因素对儿童抑郁症的影响,有以下3种观点:①亲代对子代的影响,亲代的抑郁症可以影响到子代的生活环境,使子代出现抑郁症状、疏远亲子关系、家庭气氛不和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导致儿童出现抑郁症。②早年急性生活事件、丧失父母、生活困难、逆境、易患素质是儿童抑郁症的诱发因素,其中逆境对儿童的影响不仅是困难,更重要的是父母对困难的态度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懦弱的态度和信心不足会促使儿童出现抑郁心情。③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如父母离异,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战争,身处集中营,躯体虐待,性虐待和心理虐待,都意味着在儿童抑郁症的发病中起重要致病作用。

从心理学机制上讲,习得的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是抑郁症的主要心理机制。无助感往往给人带来对期望的等待,无望的等待就会导致情绪抑郁,产生消极认知活动,对自己和自己的前途、周围的世界产生消极。

(3)精神生化异常:目前基本一致的假设认为抑郁症患儿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功能低下,形成这种观点的理由有两个:其一是所有能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突触间隙(神经细胞之间)单胺递质耗竭的药物都可以引起抑郁症状。其二是到目前为止,有效的抗抑郁剂,尤其是三环抗抑郁剂都是通过抑制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的再回收,使该部位的神经递质水平增加,从而达到消除症状之目的。

实际上,还可以从一些生物学标志中看到抑郁症的精神生化异常,如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阳性和睡眠脑电图的异常。儿童发病年龄越小,生物学标志的不稳定性越大。

4.儿童强迫症病因

(1)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在精神疾病的研究中,通过CT、PET、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泌等手段得到的发现显示,强迫症症状与额叶-基底神经节环路功能异常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