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了解农民种田的辛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过的古诗,导入新课

1、齐背《悯农(一)》。

2、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反映封建社会农民痛苦生活的诗——

板书:悯农(二)

二、解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解题。

“悯”,怜悯,同情。悯农,就是同情农民。

2、介绍作者:李绅,唐朝诗人。字公垂,无锡人。与白居易交游很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追昔游诗》,《全唐诗》另录其杂诗为一卷。其中《悯农》诗二首较有名。

3、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教师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

4、介绍时代背景。

李绅写的这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中期的社会现象,当时唐王朝正经历安史之乱,地方势力割据,不受进行控制。中央和地方为了巩固各自的统治,变本加厉地压榨和掠夺劳动人民的果实,迫使农民陷入极其困苦的境地。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生活十分悲惨。

三、读诗句,写生字

1、学生自读全诗,画出生字,读记生字。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指名读诗的一、二行。

(1)学习生字“粒”、“颗”。

粒:偏旁是“米”,但最后一笔不是“捺”,而是“点”。

颗:偏旁是“页”,左边是“果”,但最后一笔不能写成“捺”,而要写成“点”

“粒”和“颗”都是量词,用于颗粒状的东西,如:一粒米、一颗黄豆。

(2)教师讲解。

“粟、一粒粟、万颗子”的意思。

“粟”,一种谷物,即小米,文中泛指种子。“一粒”、“万颗”都是虚指,意思是一粒粒,很多颗。“一粒粟”,指的确良一粒粒种子;“万颗子”指的是很多粮食。

这句诗的意思是农民在春天种下一粒粒种子,到了秋天就收获很多粮食。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练写生字。

(4)播放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录像或出示农民在田间劳作的图片,让学生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的辛苦。

(5)指导朗读。

“春”、“秋”、“一粒”、“万颗”应读重音,体现农民种田的辛苦。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4、学习诗的三、四行。

(1)指名读。

(2)学习生字“闲、夫、饿、死”。

闲:半包围结构,里面是“木”,最后一笔是“点”,不能写成“捺”。

夫:独体字,书写时,第一横短,第二横长,笔顺为:

饿:左右结构,书写时“饣”与“我”占的比例为1:2。

死:书写时先写上面的“一”,再写下面左边的“夕”,最后写右边的“匕”。

(3)教师指导,学生练写生字。

(4)教师讲解。

“四海、闲田、犹”的意思。

四海,四方,指全中国;闲田,空闲的、没有耕种的土地;犹,还有。

诗句的意思是普天下已经没有空闲的土地了,可是辛勤耕种的农民还有饿死的。

(5)指导朗读。

“四海、无、农夫、饿”应读重音,其余词句可用缓慢的语气,读出诗人对农民悲惨生活的同情。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五、背诵全诗

六、完成课后练习

第3题:先口头组词语,再写下来。

第4题:先背诵,再填空。

七、课堂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