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个人简历】

一、经历:

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上庄受过9年私塾教育,打下了一定的古文基础。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在胡适的早期成长岁月中,父亲这一角色,在实体上,是缺失的,但也不能说胡适的父亲对他性格以及精神的养成没有一丝影响,影响是有的。从胡适出生,到胡适的父亲去世,胡适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的时日长不过一年的时间,在胡适的记忆中,关于父亲的印象是模糊的,他以后能忆起的不过是在短暂的相聚中,父亲教他识字的情形,以及父亲的死讯传回家乡时,家里的凄惨情状。在《四十自述》中,胡适这样回忆他的父亲:“我小时也很得我父亲钟爱,不满三岁时他就把教我母亲的红纸方字教我认。父亲作教师,母亲便在旁作助教。我认的是生字。她便借此温她的熟字。他太忙时,她就是代理教师。”“这些方字都是我父亲亲手写的楷字,我母亲终身保存着,因为这些方块红笺上都是我们三个人的最神圣的团居生活的纪念。”这样的天伦之乐虽然极为短暂,但留给胡适和其母亲的回忆却是终生的。[1]

胡适(13张) 1904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后任该报编辑。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庚款官费留学生只取前二百名,考试两场,文章和杂科(政史地物理化生等),头一场文章胡适扬扬洒洒一篇得了一百分,第二科超低12分,如此可见他的文章造化!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917年(26岁)夏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胡先骕(左)与胡适(右)】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所写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且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逾两年;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时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

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政府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他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

胡适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二、职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后来去往台湾。

1954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7年,出任台湾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

1962年,台湾“中央研究院”开会时心脏病猝发,病逝于台北南港。

【2少年时代】

1905年,14岁的胡适来到上海梅溪学堂求学。他

胡适不懂上海话,所以初来乍到的他就被编到了最低的一班。有一天,国文老师在讲解“传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这句古文时,随口说这是《左传》上的话。等到老师讲完后,胡适轻轻地走到老师的讲桌前,低声对他说:“老师,这个‘传曰’是《易经》里的《系辞传》,不是《左传》。”老师十分惊讶,把老花镜向上推了推,说:“对呀,我刚才是信口说错了。”他把胡适拉到身边又一次上下打量眼前这位一身乡下打扮的学生,心里不由得暗暗惊叹。他又仔细询问了胡适读过哪些书,背了多少东西,会不会对对子,会不会写文章,胡适当即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完成后,老师更是惊呆了。一篇文章洋洋洒洒,满纸文辞锦绣。于是,第二天就被升到优生班去了。

后来,胡适又转入澄衷学堂求学。在上海求学期间,他逐渐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在课余时间写出很多白话文章陆续发表于《竟业旬报》,不久被该报聘为编辑。15岁这年,他就发表了自己编写的白话小说《真如岛》。之后考入中国公学,两年后又转入中国新公学,并兼任英文教师。

三、留美机会:

1910年,胡适赴京参加“庚款”留学考试。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 题目,上联是“孙行者”,这一题可难坏了许多考生,一个个抓耳挠腮答不出,胡适却轻松应对,高高兴兴地走出了考场。批卷的时候老师看到他答的对子是“胡适之”,不禁拍案惊艳。这次考试,虽然他的理科成绩很差,但他的语文成绩却是第一名,所以顺利过关,成为了一名官费留美生。

四、与韦莲司:

“此时君与我,何处更容他?”

胡适1910年9月份,即踏上了赴美的旅程。到美国留学后,遵从母亲“男女交际尤须留心”的叮嘱,有四年

胡适的美国女友的时光不与女同学交往。可是在1914年6月的一次偶然机缘,他却认识了青年画家韦莲司小姐,并且成为与他交往48年的红颜知己。

在康奈尔大学读书时,胡适与康奈尔大学教授亨利·韦莲司毗邻而居。或许是出于同校师生又毗邻而居的关系,胡适经常得到韦莲司夫人的关照,因此胡适与教授家的过从较多。1914年6月18日胡适应邀参加一个婚礼派对时,邂逅了教授的小女儿,从纽约归家探望父母的韦莲司。韦莲司比胡适大六岁,是家里最小的女儿。他们一见如故,彼此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在胡适的心目中,韦莲司是个新女性的理想典范。认为她“人品高,学识富,极能思想,高洁几近狂狷,读书之多,见地之高,诚非寻常女子所可望其肩背”。“余所见女子多矣,其真能具思想、识力、魄力、热诚于一身者,惟一人耳。”胡适在他的日记如此说道。在他们后来的“独处”时,“几近狂狷” 的韦莲司,的确对胡适有过情不可遏,动手动脚,欲行不轨的举动。这可吓坏了胡适,连忙将他已订婚的消息告诉给韦莲司。事后韦莲司给胡适写信时还埋怨他不够开通,不懂风情。哪里是胡适不懂风情,他是真心爱着韦莲司的,他们之所以未能如愿,其因由一是母亲的叮嘱限制了他的勇气;二是韦莲司的母亲反对异国通婚。

此后,身处异地的胡适与韦莲司,就借助于通信来互传情谊。从他们相识到1917年胡适回国前,他们通信不下百余封。起初,胡适写给韦莲司的信,多是表达他对韦莲司的敬慕和感谢她的帮助;

胡适到 1917年行将分别时,他才鼓起勇气,给韦莲司写信,述说了他曾“企盼他们能举行婚礼”的愿望和不得不遵从母命的难处。胡适结婚后,他与韦莲司有几年没有联系。直到1923年韦莲司失恋以后,心情沮丧,才想起给她留有美好印象的异国蓝颜知己胡适,于是就给胡适写了封信,述说了他们别后的情况。胡适当即给她写了回信,表示希望旧情复燃,有机会重温“年轻的日子”。此后的几十年,胡适重任在身,无力分身呵护韦莲司。他们像柏拉图的精神恋爱那样,将鱼雁的往还作为延续感情联系的纽带。1958年夏天,韦莲司为祝贺胡适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特意定做了一套银质餐具作为赠礼。后来,他们垂垂老矣,但是每年都写信问候,相互慰藉。直到1962年胡适逝世后,韦莲司也没有嫁人,一直独守着她与胡适的那段感情。

五、与曹诚英:

胡适与曹诚英第一次见面是在他与江冬秀的婚礼上。曹诚英是胡适三嫂的妹妹,被请来为江冬秀做伴娘的。

曹诚英,乳名行娟,又名曹佩声,1902年生于安徽绩溪。她同父异母的姐姐是胡适异母

胡适画像三哥的妻子。她父亲生前将她与邻村的富户指腹为婚,17岁时嫁给这家富户的公子胡冠英。婚后,曹诚英考入杭州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但因曹诚英结婚后三年仍无身孕,胡冠英在母亲的安排下纳一小妾。为此,接受了五四新思潮洗礼的曹诚英愤而提出离婚。

胡适对这位比自己小11岁的伴娘很有好感,曹诚英也很景仰大名鼎鼎的年轻学者胡适。此后,他们开始通信,曹诚英给胡适写信,请求胡适指导她写诗和修改诗作。1921年在杭州女师读书的安徽籍学生拟编辑《安徽旅杭学会报》,曹诚英自报奋勇,请著名教授胡适为她们编辑的写发刊词。胡适很爽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1923年4月,胡适到上海参加研究新学制课程起草委员会的会议。休会期间胡适到杭州游玩,顺便看望已经离婚的小表妹曹诚英。在会议结束后,便利用北大教授五年一次的休假,再度来到杭州,在烟霞洞的和尚庙租了房住下。当时杭州女师也放暑假,曹诚英就以陪伴胡适养病为名,到烟霞洞与胡适同居一室。三个月后,胡适回到北平,向江冬秀提出离婚。江冬秀以杀死两个儿子相威胁,胡适便只有委曲求全,不敢再提离婚之事。曹诚英也只好将她与胡适的爱情结晶堕胎。

胡适与上海中西女塾学生1934年曹诚英的一篇学术论文发表在美国的学术期刊上,胡适很高兴,就推荐曹诚英到美国康奈尔大学进修。曹诚英去美国时,胡适还特地给韦莲司写信,请她多多关照她的小表妹曹诚英。韦莲司也的确尽到了呵护、照顾的责任。1936年胡适到绮色佳看望韦莲司时,事先写信给韦莲司,要她不必在他到来时,让曹诚英来她家住,并说他与曹诚英并不很熟悉。不料痴心恋着胡适的曹诚英没见到胡适,竟因相思闹了场大病。后来韦莲司发现了胡适与曹诚英的暧昧关系,并不恼怒,反而更加体贴入微地关照曹诚英。

1937年曹诚英取得硕士回国,在安徽大学任教授。而恰在此时,胡适被任命为驻美国大使。曹诚英感到她与胡适的恋情无以为继,也就不再抱有幻想。后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位大学教授,曹诚英还算满意。不料江冬秀从中作梗,拆散了这桩婚姻。曹诚英因此悲观绝望,就想到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出家。她的哥哥知道后劝阻了她。此后的几年间,胡适与曹诚英通过朋友中介沟通消息和传递诗歌,一直没有机会见面。直到1949年2月,胡适经上海准备离开大陆时,亚东图书馆老板汪孟邹请胡适吃徽州饼,请来在复旦大学任教的曹诚英作陪,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当时曹诚英劝胡适留下来,胡适只是微微一笑,还是追随蒋介石到了台湾。

六、家庭背景:

胡适与家人合影父亲: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朝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后因乙未战争离台,著有《台湾纪事两种》,1895年8月22日病殁于厦门。

母亲:冯顺弟,安徽省绩溪县人。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苦痛,莫过于许多亲人的相继死亡。这23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七个亲人。

妻子:江冬秀,由胡适其母包办,1917年成婚。在当时自由恋爱风气兴起后,胡适并未像其他青年一样毁掉婚约,而是继续维持,对此,胡在后来的日记中写道:“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

长子:胡祖望(1919-2005),旅居美国。

女儿:胡素斐,早夭。(1920.8.16—1925.5)

次子:胡思杜(1921-1957),留在中国大陆,1954年被迫与胡适断绝父子关系,但仍被斗争,后于1957年反右中自杀身亡,遗体不予保留。胡适墓旁有其衣冠冢。

七、感情生活:

在胡适的一生中,除了发妻江冬秀之外,还有好几个传闻女友。但胡适最终没有和这些人的某一人走在一起,而是和江冬秀走到了最后,难怪蒋介石先生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在这些“绯闻女友”当中,和胡适关系最密切的当然要数韦莲司和曹佩声(又名曹诚英)了。

胡适与他的结发妻子江冬秀的婚姻是他的母亲一手包办的。在胡适13岁时,随同父异母哥哥到上海读书。临行前他的母亲为他订了婚。未婚妻是邻县旌德的望族江家的小脚千金江冬秀。胡适本来对这门婚事不感兴趣,可是他对母亲非常孝敬,不敢违背母命,就默认了。1917年秋天,胡适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同年12月,胡适尊奉母命,在老家与比他大一岁的江冬秀举行了新式婚礼。

八、学术研究:

胡适胡适深受赫胥黎与约翰·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毕生倡言“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读期间,师从约翰·杜威,终生服膺实验主义(杜威式的实证主义)(pragmatism)哲学。北大学生对教师素来挑剔,北京大学学生顾颉刚介绍傅斯年去听胡适上课,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留学生从北大哲学系的讲台上赶走。傅斯年听了几次课以后,他评价胡适:“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胡适很喜欢“谈墨”,他认为“欲知一家学说传授沿革的次序,不可不先考订这一家学说产生和发达的时代。如今讲墨子的学说,当先知墨子生于何时。”其中的兼爱思想成了胡适一生的品德。胡适还认为“天人感应”是汉代儒教的根本教义,而这是受墨子“天志”的影响。1921年,梁启超将作品《墨子》笺注辑为《墨经校释》四卷,送请胡适作序。胡适在这篇长序赞美任公的贡献,但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墨子不曾见到战国名将吴起的死——吴起死时,墨子已去世多年,而且墨学已是一种宗教。任公常说:“绩溪诸胡多才,最近更有胡适之。”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

九、儒学研究:

胡适生活照(20张) 就对孔子和儒学的研究而言,在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以后又发表长篇论文《说儒》,提出“儒是殷民族教士”,“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靠他们的礼教知识为衣食之端,他们都是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行的是殷礼,穿的是殷衣冠”;周灭殷后,“他们负背着保存故国文化的遗风”,“儒是柔懦之人,不但指那褒衣博带的文绉绉的样子,还指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和生观”;孔子是殷民族“悬记”而生的“救世主”,“他从一个亡国民族的教士阶级,变到调和三代文化的师儒”,孔子的最大贡献在于殷民族部落性的“儒”,扩大到到“仁以为己任”的儒,把柔懦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孔子不是“儒”的创造者,而是儒学的中兴者。孔子的学说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强调教育和仁政,并以此来影响整个社会。胡适“大胆假说”的观点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他的论证不够充分,不过他假设“儒”在殷时代就有了被后来的甲骨文研究判为事实。

胡适故居、书籍和生活照(7张)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新思潮的意义》)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进步,“不是孔夫子之赐,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结果,是大家接受一个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结果。只有向前走是有希望的,开倒车是不会成功的。”(《写在孔子诞辰之后》)对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持批判态度,说:“三纲五论”的话,古人认为是真理,因为这种话在古时宗法社会很有点用处。(实验主义》)

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胡适自传》等。多部作品广为流传。

十、哲学成就:

胡适胡适在中国现代学术方面,是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来研究中国学术的。他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他以其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为基础,编写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仅写到先秦,虽然一生也没有写下卷,被讥是“善著上卷书”,但却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蔡元培赞扬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长处是“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及系统的研究”,称其为“第一部新的哲学史”冯友兰多次肯定《中国哲学史大纲》,认为它表明“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三松堂全集》第1卷,第213页)。

十一、古典文学研究:

胡适在古典小说《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三侠五义》《海上花列传》《儿女英雄传》《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十二部小说的研究皆卓然有成,著述六十万言,结集为《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出版。

《红楼梦》研究是胡适古典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而胡适也被认为是新红学的开山鼻祖。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科学与民主两大思潮逐步深入人心。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也是科学精神的传播者。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是其科学精神在古典文化领域的重要实践。胡适研究《红楼梦》主要运用的是科学的考证方法。他指出《红楼梦》应当重视史料的收集整理,从作者、作者家世以及《红楼梦》的版本进行研究考证。胡适《红楼梦》研究的成果十分丰富。比如《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祖父曹寅的情况,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时间大概在乾隆初年到乾隆十三年。通行一百二十回本中后四十回是高鄂所作(当然这一观点还值得商榷)。

胡适的《红楼梦》研究意义重大,其使红学的面貌为之一新。其成果极大地超越了以王雪香、张新之和姚燮为代表的题咏、评点派红学,也超越了以王梦阮、沈瓶庵、蔡元培等为代表的索隐派红学,将红学研究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真正地将其纳入到了科学研究的范畴。

胡适红学研究的著述颇多,其代表作有《红楼梦考证》、《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曹雪芹家的籍贯》、《谈<红楼梦>作者的背景》、《<石头记>一材料》,此外胡适与顾颉刚、蔡元培、钱玄同、周汝昌等人还有大量讨论《红楼梦》的信件。

胡适热爱《红楼梦》,可以说他有着深深的红楼情结。1949年他即将离开大陆时,许多珍贵藏书顾不上带走,但却将甲戌本《红楼梦》视若珍宝,周汝昌先生及时送还后,携书赴台,后来他从台湾到美国又将其远渡重洋带到美国。自1921年3月发表《红楼梦考证》初稿,到1962年逝世,胡适终生关注、追踪红学研究,胡适逝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封信(1962年2月20日“致金作明”),还是谈《红楼梦》的。无论是研究红学,还是研究胡适,都不可轻忽“胡适红学研究”的价值与地位。

十二、禅宗研究:

胡适胡适在写《中国禅宗史》的过程中接触到神会与北宗辩论的记载,感到如果不写神会,就难以写好禅宗史。1926年,胡适因在巴黎、伦敦相继发现三卷及一份残卷,约两万字有关神会和尚的资料,也就是《神会和尚语录》和《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又在伦敦发现了神会的《显宗记》。他不仅“要把禅宗史全部从头改写”,而且强调“这位大和尚神会实在是禅宗的真正开山之祖,是《坛经》的原作者”。印顺法师认为此为他的结论是不足取的,胡适忽略了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的部分,但在禅宗史的研究上,仍旧是有贡献的。胡适将当时禅宗史研究的问题点,由“西天二十八祖” 的传承问题,转为禅宗革命家本身的问题。若无胡适的论断在先,日本学界不会有如此多的回应和研究成果,中国禅学研究将不可能达到今日之成就。是故印顺法师的研究成果实受惠于胡适的先前贡献。胡适说:“一千多年中,几乎没有人知道神会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历史上最不公平的事,莫有过于此事的了”。1974年日本学者柳田圣山收集胡适的讲词、手稿、书信等编成《胡适禅学案》。

1926年8月间,胡适奉派到英国参加中英庚子赔款全体委员会会议,顺便到大英博物馆与巴黎国家图书馆寻找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偷走的敦煌遗卷里的禅宗史料。胡适到了巴黎时,当时在德国柏林大学研究的傅斯年也赶来巴黎和胡适住在一起共同研究敦煌遗卷。胡适承认他的很多想法都是受到傅斯年的影响。基本上胡适的禅宗研究就是要肯定北宗神秀的“渐修”学说而否定南宗慧能的“顿悟”说、并且证明所谓“六祖坛经”里“五祖弘忍传慧能法衣”的故事只是慧能的弟子神会和尚为了和北宗争夺皇室的供养所编造出的神话。

【《水经注》研究】

1942年,胡适卸任驻美大使后开始关注《水经注》研究,此后的20年间,在《水经注》版本研究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所谓“《水经注》案”,是指一百多年来,部分学者指责戴震偷窃赵一清《水经注》研究成果一事。对此,学术界普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戴震抄袭了赵一清的成果;一种认为赵一清、全祖望、戴震各自独立研究,取得了大体相同的结果。

在十几年内,胡适搜集了四十多种《水经注》的版本,抄写了一百多篇长篇文章和一些考证文字,用了千百个证据,推翻了“几成定谳”的所谓戴震抄袭赵一清《水经注》校本的冤案。《戴东原的哲学》一书,是胡适研究清代思想史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胡适认为,清代思想史中存在一个反理学的大运动,这个运动有破坏和建设两个方面。前者是揭破理学的谬误,打破它的垄断地位;后者是要建设一种不同于理学的新哲学。

戴震是胡适的徽州老乡。而胡适花了那么多功夫研究水经注来为戴震辩冤白谤,一方面是胡适一向有袒护安徽同乡的习惯,由胡适对李鸿章的评价就看得出来;一方面也是为了要发扬戴震的“从一事一物”开始“训练那心知之明”,以“渐渐进于圣智”的做学问的渐进法门。

十三、成就荣誉:

在中国历史上,胡适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拥有三十二个博士头衔(经袁同礼考证,胡适共获

胡适博士照得博士学位36个。)

1927年3月,37岁的胡适由英国赴美国,向母校哥伦比亚大学补交了博士论文(著作)《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亚东书店版)100册,完成了哲学博士学位手续,得到了第一顶博士帽。胡适的第二顶博士帽,是1935年1月5日,香港大学授予胡适的法学名誉博士学位。

1936年8月,哈佛大学授予胡适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是为胡适的第三顶博士帽。

同年,美国南加州大学授予的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是为胡适的第四顶博士帽。

【其余的博士帽分别是:】

1939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名誉法学博士(6月6日);芝加哥大学的名誉法学博士(6月13日)。

1940年,美国8所大学分别授予胡适8个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形成“博士高峰年”:韦斯尔阳大学、杜克大学、克拉大学、卜隆大学、耶鲁大学、联合学院、柏令马学院、宾州大学。仅在三个星期内,这位博士疲于奔命,先后到这些大学出席典礼,发表演说。至此,他的博士帽有14顶了,但胡适先生却说。“这些玩意儿,毫无用处……一个是四年苦功得来的,十三个是白送的。”

是年胡适五十岁。他老家安徽绩溪为庆祝这位在海外为国效力的“博士爷”50岁大寿,由县长朱亚云出面,制作了一块“持节宣威”横匾,率乡绅们,浩浩荡荡送到上庄村胡氏宗祠悬挂,并将上庄村改名为“胡适村”。

1941年,胡适在美国被授予博士学位有5个,在加拿大被授有2个。前者全是名誉法学博士,分别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森林湖学院、狄克森学院、佛蒙特州的密特勃雷大学、密达伯瑞学院;后者是麦吉尔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和多伦多大学(名誉法学博士)。

1942年是胡适拿博士帽的第二个“高峰年”,达10个之多,都是美国大学授予的。其中两个是名誉文学博士:达脱茅斯学院、纽约州立大学;其它8个是名誉法学博士,分别是: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罗切斯特大学、奥白林学院、威斯康辛大学、妥尔陀大学、东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第纳逊大学。

至此,胡适已获得博士帽31顶,而最后的5顶是:美国柏克纳尔大学授予的名誉文学博士(1943年),英国牛津大学授予的名誉法学博士(1945年11月赴伦敦以中国首席代表身份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美国柯鲁开特大学授予的名誉文学博士(1949年),美国克莱蒙研究所授予的名誉文学博士(1950年),美国夏威夷大学授予的名誉人文学博士(1959年)。

十四、主要著作:

胡适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胡适文存》《胡适文存二集》《胡适文存三集》《胡适文存四集》《胡适自传》《戴东原的哲学》《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选》《胡适论学近著》《四十自述》《藏晖室札记》《胡适日记》《齐白石年谱》,以及《先秦名学史》等英文论著。

此外,从1919年起,还陆续翻译了都德、莫泊桑、契柯夫等人的短篇小说(先后编辑为两集《短篇小说》出版),以及拜仑的长诗《哀希腊》易卜生的剧本《娜拉》(与罗家伦合译)等。

胡适去世后,台湾编辑出版了《胡适选集》《胡适手稿》等,大陆出版了《胡适往来书信选》《胡适书评序跋集》《胡适文集》等。1920年3月,他所写的白话诗集出版,即《尝试集》,这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一部个人诗集,也是第一部白话诗集。

《前生今世,何处适之:胡适传》 这本书恰恰道明了胡适的独一无二。

十五、书法赏析:

胡适书法是典型的学者书法,学者书法的特征是文雅、含蓄、隽永、流畅,无雕琢气、造作气、浮躁气和 胡适书法赏析(15张) 江湖气,学者书法很少注重对线条的单纯锤炼,而更为重视内在的气韵和整体的表现力。在胡适所遗留下来的书法笔迹当中,其表现形式多为信札、小品,而很少有厅堂式巨作,也很少有用于应酬或人际交往的所谓的书法创作。从胡适手稿的笔迹上看,我们很难看出胡适书法的师承渊源和所属流派,但是,从整体上看,胡适显然有着较深厚的书法功底,尤其是他对魏晋小楷及唐楷的临习功夫尤为到家,且能化之。

【10大事年表】

1890年代

1891年一岁

胡适像(胡适公园)十二月十七日 生于上海大东门外。

1892年二岁 二月底 随母冯顺弟移居浦东川沙内史第。

1893年三岁 二月 随母去台湾其父胡传任所,先住台南,后迁台东。

1894年四岁 在台东由胡传教认方块汉字。

1895年五岁 二月 因中日战争爆发,随母离台湾回上海。

三月 去祖籍安徽绩溪上庄,进家塾读书。

八月 父亲胡传(铁花)病死于厦门。

1896年六岁 在家塾读书。

1899年九岁 在家塾读书。开始接触中国古典小说。

1900年代

1901年十一岁 在家塾读书。《资治通鉴》中引述范缜《神灭论》片断,对其影响极深。

1903年十三岁 在家塾读书。开始学“反切”。

1904年十四岁 一月 与江冬秀订婚。

二月 从三兄洪駓到上海,进梅溪学堂。

是年 读梁启超的《新民说》和邹容的《革命军》。

1905年十五岁 春 转入澄衷学堂,在那读了严复译的《天演论》和《群己权界论》等书。

1906年十六岁 暑间 考取中国公学。

是年 加入“竞业学会”,并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小说、诗歌与文章。

1907年十七岁 仍在中国公学读书。

五月至七月 因脚病回绩溪疗养。

1908年十八岁 七月 主编《竞业旬报》。

九月 转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1909年十九岁 十月 新公学解散,因失学失业,在上海过放荡生活。

1910年代

1910年二十岁 春在华童公学教国文。

五月 同二哥绍之去北京温习功课。

七月 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学美国官费生,因用“胡适”的名字报考,此后就正式叫胡适。

八月 十六日,从上海坐船去美国。

九月 入康乃尔大学,选读农科。

1911年二十二岁 仍在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学习。

七月 被举为赔款学生会中文书记。

1912年二十二岁 九月转入文学院,修哲学、经济、文学。

十一月 发起组织“政治研究会”。

十二月 代表康乃尔大学大同会,到费城参加世界大同总会,被推为宪法部干事。

1913年二十三岁 仍在康乃尔大学文学院学习。

五月 被举为世界学生会会长。

1914年二十四岁 四月 被委为康乃尔大学学生学生会哲学群学部部长。

六月 十七日,行毕业式,得学士学位。

九月 被举为《学生英文月报》主笔之一,负责国内新闻。

1915年二十五岁 一月 九日,康乃尔世界学生会举行十周年纪念祝典,以干事长身份作“世界会之目的”的演说。

九月 进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为杜威。

1916年二十六岁 仍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学习。

自二月起,与陈独秀、朱经农、梅光迪、任鸿隽、杨杏佛等讨论文化革命问题,并作白话诗。

1917年二十七岁 一月二十七日,在费城演讲“美国如何能协助中国之发展”。

五月二十二日,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

六月起程返国,七月十日到达上海。

八月 任北京大学教授。

十二月 回安徽绩溪与江冬秀结婚。

是年 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1918年二十八岁 仍在北大任教。

三月 任选为北大英文部教授会主任。

十一月 二十三日,去天津与梁启超见面。是日,母冯顺弟病死。

1919年二十九岁 仍在北大任教。

一月 被聘为《新潮》杂志顾问。

二月 参加《新教育》编辑部工作。又被选为国语统一筹备会会员。

五月一日,在上海迎接杜威来华讲学。不久,与蒋梦麟去拜会孙中山,谈“知难行易”学说。

六月 接办《每周评论》,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十月十二日,参加教育部及北京大学等在中山公园为杜威六十岁生日举办的祝寿活动。

是月,陪同杜威去山西讲学。

十一月 代理北大教务长(因马寅初教务长患眼疾请假)。

〔著〕《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 (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一九年;一九二九年重排收在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改称《中国古代哲学史》。此重排本在一九五八年由台湾商务印 书馆印单行。)《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中古哲学史前七章)(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一九年; 此本未续完。其中第七章“王充”曾在杂志上发表,后来收在黄晖的《论衡校释》作为附录之一。) 〔译〕《短篇小说》第一集 (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一九年)

【1920年代】

1920年三十岁 仍在北大任教。

四月 在国语讲习所讲“国语文学史”。

五月 和蒋梦麟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年底与《新青年》脱离关系。

〔著〕《尝试集》 (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二Ο年;一九二Ο年的第二版略有增删,一九二二年的第 四版增删很多。)

1921年三十一岁 春 养病在家。

七月 高梦旦邀其去上海暂住,拟请他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未允,转荐王云五。

下半年 除在大任务外,去国语讲习所讲了八周“国语文学史”。

〔著〕《胡适文存》一集 (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二一年;《胡适文存》一、二、三集与 《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曾由台北远东图书公司重排印作《胡适文存》四部合集,一九五 三年二月□版。这合集的四部每部都经胡先生自己删省若干篇。)

1922年三十二岁 仍在北大任教。

二月 十八日,被推为中教育改进社筹划全国教育经费委员会赔款部部员。

三月二十三日,去天津南开大学讲学,为时三周。

四月二十五日,当选为北大教务长及英文学系主任。

五月七日,由他主撰的《努力周报》第一期出版。十四日,与蔡元培、王宠惠等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好人政治”。

七月 在济南讲“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

八月 出席“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届年会。

九月 《努力周报》增刊--《读书杂志》出版。月底,出席国民政府教育召开的学制会议,为起草宣言者之一。

十月 在济南出席全国教育会联合会。

〔著〕《章实斋先生年谱》 (姚名达订补)(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二年)

【1923年三十三岁】

一月 向北大请假一年,到杭州烟霞洞养病。

四月二十一日离京,月底抵杭。

四月 得鲁案委员会授予的三等嘉禾章。

十月 到上海商科大学讲“哲学与人生”。是月,又去南京东南大学讲“书院制史略”,月底回北京。

是年 任《国学季刊》编辑委员主任。

1924年三十四岁 仍在北大任教。

六月 筹备《现代评论》。

八月 与丁文江同在北戴河避暑。

十月 推荐王国维为清华学校研究院院长。

十一月五日,致书王正廷,对冯军包围清宫、逐去清帝,提出抗议。

十二月 十三日,《现代评论》第一期出版。

〔著〕《胡适文存》 二集(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二四年)

1925年三十五岁 仍在北大任教。

二月 参加段祺瑞政府召开的善后会议。

三月 应聘为“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中国会员。

五月 被选为中华图书馆协会董事兼财政委员会委员、索引委员会书记。

十月 到上海治病。在此期问,至政治大学及中国公学讲中国哲学,并与郑振铎、高梦旦同游南京。

十一月 被推举为北平图书馆委员会书记。

【1926年三十六岁】

二月至七月中旬 参加“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的“中国访问团”,从上海到汉口、南京、杭州、北平、天津、哈尔滨等地访问。

七月下旬至十二月中旬 经西伯利亚到英国,参加“中英庚款”全体委员会议,中间去了一下法国。

十二月 三十一日,坐轮船去美国。

【1927年三十七岁】

正式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与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

一月至四月中旬 在美国纽约、费城地游历并演讲。

四月 十二日,由西雅图上船回国。二十四日,到日本横滨,暂住二十三天,游历了京都、奈良、大阪等处。

五月底 回上海,与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创办新月书店。

六月 被选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

七月至十二月 在上海写作与讲学。

是年 被选为中华图书馆协会董事。任新月书店董事会董事长及编辑委员会委员。

同年以重金购得《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著〕《戴东原的哲学》 (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二七年) 〔编〕《词选》 (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七年)

1928年三十八岁 二月 受上海东吴大学及光华大学之聘,作哲学讲座。

三月 受聘为上海中国公学校长。

四月 与高梦旦等同游卢山。三十日,就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自兼文理学院院长。

【五月 在南京出席全国教育会议。】

〔著〕《白话文学史》上卷(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二八年) 〔著〕《卢山游记》(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二八年)

1929年三十九岁 仍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

一月 在杭州出席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第三次常委会,辞去董事。

六月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在天津举行第五次年会,复选其为董事。

九月 参观“西湖博览会”。

〔著〕《人权论集》(与梁实秋等合著)(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二九年)

【1930至1935】

1930年四十岁 上半年 仍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理学院院长。

四月十日在《我们走那条路》中提出:“要铲除打倒的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五大仇敌”。

七月到南京出席中华文化教育基金委员会第六次年会,会上被聘为编译委员会委员长。

八月 在青岛小住。

九月 去北平,曾在北平大学演讲。

十一月 月初回上上海。二十八日,全家搬至北平。

〔著〕《胡适文存》 三集(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Ο年)《胡适文选》 (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Ο年)《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前九章(油印本)(吴淞,中国公学,一九三Ο年;台北,胡适纪念馆,一九七一年 印手稿本;此本未续完。其中“秦汉之间的思想”一章的两个部分后来收在文存里,题作“读吕氏春秋”及“陆贾新语考”。其中“淮南王书” 的一章后来单行,即题作《淮南王书》。)〔编〕《神会和尚遗集》(校编)(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Ο年)

1931年四十一岁 一月九日,赴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五次常会。会后回北平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四月二十四日,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三十六次执行财政联席会议,通过北大与中基会合作研究特款办法。

八月 应丁文江之邀,到秦岛小住。

十一月 写信给宋子文,主张依据日本政府提出的五项原则与日本交涉东三省的善后问题。

是年 任太平洋学会在华会议的主席。

〔编〕《中国文学史选例》 卷一(北,北大出版部,一九三一年) 〔著〕《淮南王书》(上海,新月书店,一九三一年)

1932年四十二岁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一月到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第六次常会。

五月与蒋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等合办的《独立评论》出版。

七月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八次年会。

十二月 去武汉大学讲学,并与蒋介石先生第一次见面。

是年 德国普鲁士科学院选其为通讯委员。

〔著〕《中国中古思想史的提要》 (十二讲)(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三二年)

1933年四十三岁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一月 到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会第七次常会。

三月 三日,与丁文江、翁文灏密电蒋介石先生:“热河危急…… 非公即日飞来挽教,政府将无以自解于天下”。十三日,与丁文江、翁文灏同去保定谒蒋。十九日,又找何应钦、于学忠,策动中日停战谈判。

六月十八日,在上海起程赴美国。

七月 在芝加哥演讲“中国文化的趋势”。是月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九次年会聘他为国立北平图书馆委员会委员长。

八月至九月 在加拿大的班府出席太平洋学会第五次大会,并到加沙大学演讲。

【十月初 乘船回国。】

〔著〕《四十自述》(第一册)(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三年)〔译〕《短篇小说》 第二集(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三年)

胡适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时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党国“国防参议会”参议员。

1934年四十四岁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二月 在南京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九次董事常会。

五月 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会第十次董事年会

十一月 去南京出席考铨会议。

1935年四十五岁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一月五日,在香港接受香港大学法学名誉博士学位。九日,到广州。十一日起,在梧州。南宁、柳州、桂林、阳朔等地演讲、游览。二十五日,到香港,旋回北平。

四月十九日,在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十一次董事年会。

七月初 到平绥路去旅行。

九月 七日,被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研院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

十月 二十六日,在上海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九次常会。

〔著〕《胡适论学近著》 第一集(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年;后删省为《胡适文存》 第四集,台北,远东,一九五三年)〔著〕《南游杂忆》(良友图书公司,一九三五年) 〔编〕《中国新文学大系》 第一集:建设理论集(良友图书公司,一九三五年)

【1936至1940】

1936年四十六岁上半年 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七月七日,到上海。十四日,启程赴美,出席太平洋国际学会大会。

八月至十月 在美国和加拿大各地演讲。

十一月初 在旧金山启程回国。

1937年四十七岁 上半年仍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七月八日,离北平。十一日,到庐山,得到蒋介石先生的接见,随后参加庐山谈话会。二十八日,返南京。三十一日,蒋介石先生邀其同张伯苓、梅贻琦等吃午饭。

八月十三日,被聘为国民政府“国防参政会”参议员。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胡适与顾祝同、熊式辉、梅思平、陶希圣、高宗武等人组成了一个“低调俱乐部”,主张和平救国。

九月至十二月去美国作非正式的外交工作,见过罗斯福,并在旧金山哥伦比亚电台发表“中国在目的危机中对美国的期望”。

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四十八岁 一月至五月 在美国及加拿大游历及演讲。

六月 被选为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六月至七月 继续在美国及加拿大游历及演讲。

八月 转游法国、瑞士和普鲁士。

九月 十七日,国民政府任命其为驻美全权大使。

十月 三日,由欧返抵纽约。五日,赴华盛顿就任。三十一日,作“题在自己的照片上,送给陈光甫”的诗:“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1939年四十九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著〕《藏晖室札记》(上海,亚东图书馆,一九三九年) (一九四七年由商务重排出版,改称《胡适留学日记》)

【1940年代】

1940年五十岁 仍任驻美大使。

三月五日,当选为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院长候选人。

1942年五十二岁 一月至八月 仍任驻美大使。

九月八日,辞去驻美大使职务,移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

1943年五十三岁 一月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

1944年五十四岁 九月 应哈佛大学之聘,前往讲学。

1945年五十五岁 四月二十五日,出任国民政府代表团代表之一,在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

九月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北平大学校长,在回国前暂由傅斯年代职。

十一月 以国民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的身份,在伦敦出席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会议,制订该组织的宪章。

1946年五十六岁 六月一日,由美国动身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

七月五日,抵上海。经南京时稍作逗留。月底,到北平。

九月 十一日,飞抵南京。十五日,出席国民政府的“制宪国民大会”。

十二月 二十三日,出任国民大会“宪草决议案”整理小组成员。

1947年五十七岁 仍任北大校长春国民政府拟委他为考试院长及国府委员,未接受,说:“不入政府,则更能为政府助力”。

十二月 主编《申报·文史》周刊。

1948年五十八岁 仍任北大校长

三月二十五日,在南京出席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当选为第一届的人文组院士。

四月四日,“国民大会”主席团成员。

九月被选为北平研究院学术会议会员。

〔著〕《胡适的时论》 一集(六艺书局,一九四八年)

1949年五十九岁 一月十四日,赴上海。

三月下旬 在台湾住了七天,参与政治活动和讲学,又回上海。

四月 六日,在上海坐船前往美国。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后来旅美时,与张爱玲相识,结下友谊;《自由中国》创刊,胡适任名义上的“发行人”。后其负责人雷震被捕,胡适一度受到株连。

十一月 二十日,《自由中国》创刊号在台北出版,推其发行人。

〔著〕《水经注版本四十种展览目录》 (北大五大周年纪念)(北平,北大出版部,一九四九年) 〔著〕《我们必须选择我们的方向》 (台北,自由中国社,一九四九年)(即《胡适时论》一集的增改本) 〔著〕《齐白石年谱》 (与黎锦熙、邓广铭合著)(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四九年)

【1950年代】

1950年六十岁 三月初 到华盛顿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会议,被推为该会干事长。

五月十四日,普林斯敦大学聘他担任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为期两年。

九月 就任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

1951年六十一岁 仍任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

〔编〕《台湾纪录两种》 (与罗尔纲合校编)(台湾省文献委员会,一九五一年)(即胡铁花先生的遗著《台湾日记》及《台湾禀启存稿》,由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印作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一种。)

1952年六十二岁 二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聘其为“世界人类科学文化编辑委员会”委员。夏普林斯敦大学聘约期满,仍任荣誉主持人。

十一月下旬至年底在台湾作演说和讲学。

1953年六十三岁 一月离台经日本返美。

1954年六十四岁 二月至三月 到台湾参加“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二次会议”,担任“临时主席”,向蒋介石递送“总统”当选证书。

四月五日,赴美。

1955年六十五岁 在美国各地讲学。

1957年六十七岁 九月二十六日,以中国代表团代表身份出席联合国大会,发表讲演。

十一月 当选中华民国最高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院长”。

1958年六十八岁 四月,离美抵台北。

九月五日,在华盛顿主持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二十九次年会。

【1959年六十九岁】

二月一日,任台湾“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主席。

七月 出席夏威夷大学主办的第三次东西方哲学会议,接受夏威夷大学人文博学位。

九月 在华盛顿主持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第三十次年会。

十一月 一日,主持"国家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及第三届评议会第六次会议"。

【1960年代】

1960年七十岁 仍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1年二月,胡适应邀参加朋友宴会,刚抵达就感到身体不适,立即送至医院,诊断结果为冠状动脉栓塞症加狭心症。住院2月后回家自养,但身体已日渐衰弱。

十一月,病情恶化,送至台大医院疗养,三个月后出院。

〔著〕《丁文江的传记》 (南港中央研究院,一九六Ο年;台北,启明,民国四十九缩印本)

1962年七十二岁 二月二十四日,胡适在台北参与中央研究院第五届院士欢迎酒会,于会议中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72岁。

十六、社会影响:

1、新文化运动方面的影响

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顾颉刚先生说,他学会这套“治学方法”,是看胡适的《水浒传考证》一文,看出来的。

20世纪三十年代,胡适独具慧眼,提拔、任命梁实秋并帮助他完成了日后号称是梁实秋对文坛的“三大功绩”之一的“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胡适纪念明信片】

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校“湖南自修大学”就是因为胡适的提议和倡导。他写给胡适的信中曾提到:“你的学生毛泽东……”。

季羡林不是胡适的学生(他的老师是陈寅恪),精通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在他归国初期期间,受到胡适提拔。

林语堂在其留学中,清政府取消对留学生资助,林语堂是靠着胡适的资助继续在国外读书的,等他回国从飞机场下来的时候,口袋里只有1毛钱。

鲁迅、陈西滢都指责胡适提倡的“整理国故”是开现代科学倒车的作法。连胡适

胡适诞生百年纪念邮票(台湾地区发行)专家周质平也认为:“胡适所提倡的‘整理国故’,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说并没有发生任何积极推动的作用,甚至于还把一批青年人引上了乾嘉考证的老路。

胡适既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又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他还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蒋中正的挽联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在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的“极左”时期的中国大陆是个受到官方批判的人物,尤其是“极左”的斯大林主义学者的攻击对象,其时的中国大陆的教材曾一度否定他的政治思想;50年代初,曾对胡适展开大规模的批判运动。“文革”结束后,近几十年来的研究都倾向于肯定他应有的历史地位;并且,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也被选入大陆全日制语文教育初中课本;在大陆的报刊杂志中,亦屡见有追念胡适先生精神的文章。

鲁迅曾发表过《“好政府主义”》等文,实则抨击胡适的盟友梁实秋,却也含蓄地批评胡适“软弱”革命立场。

2、不畏权贵的人生

胡适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更是人们眼中的“自由主义斗士”。即使是对被软禁的封建帝王,也能报以人文关怀。胡适对已经退位十年有余的溥仪不卑不亢,与皇帝之间分庭抗礼,“他称我为先生,我叫他皇上”。即使卷入舆论的漩涡,他也能风骨犹存,为了自己的民主自由,甚至不惜以身试险去劝说袁世凯、吴佩孚、段祺瑞等多名军阀。在人们狂热的打倒一切的革命旋风中,依然能保持自己的理性思维,并提出“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胡适的一生是不卑不亢,不向权贵低头的一生,正如他的老师,哲学家杜威一样,是一个比较倾向于自由派的教育家,不希望向权威低头的斗士。尤其是在1960年,蒋介石准备再次当选总统之时,胡适挺身谏言,劝说蒋介石放弃权利,不要参加选举;并提议用不记名的投票方式选举出新的总统。当然这些话语,却不为蒋介石所接受。然而胡适就是胡适,永远笑呵呵地向人们阐述他的民主、自由,和他心中的理想社会。

十七、墓志铭:

胡适墓志铭由知名学者毛子水撰文,金石名家王壮为先生书写,其内容为:

胡适的墓志铭“这是胡适先生的墓,生于中华民国纪元前二十一年,卒于中华民国五十一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2010年9月2日, 文化部长蔡武抵台访问第一站,即前往位在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前北京大学校长胡适故居参观,还特别步行前往胡适铜像和墓园凭吊。对于半世纪前曾遭到大陆严厉批判的胡适来说,蔡武的专程吊唁,不啻是一份迟来的肯定。更重要的是,由于两岸关系从对峙到缓和之故,让两岸都敬重的思想家胡适,不再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遭到莫须有的曲解与责难。

十八、相关名言:

1、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

2、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

3、对人事可疑处不疑,对原则不疑处存疑。

4、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想怎么收获就怎么栽。

5、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6、美国人来了,有面包,有自由;苏联人来了,有面包,无自由;他们来了,既无面包,也无自由。

7、You can not beat something with nothing.

8、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9、发明不是发财,是为人类。

10、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11、读古人的书,一方面要知道古人聪明到怎样,一方面也要知道古人傻到怎样。

12、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13、依我看来,中国的教育,不但不能救亡,简直可以亡国。

14、当前有人对你们说:“牺牲你们个人的自由,去求国家的自由!”我对你们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15、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16、民主在蒋先生那里是多与少的问题,而在毛先生那里是有没有的问题。

17、无目的读书是散步而不是学习。

18、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19、对人事可疑处不疑,对原则不疑处存疑。

20、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

21、对于打倒孔家店一事,我所谓的打倒,是打倒孔家店的权威性、神秘性,世界任何的思想学说,凡是不允许人家怀疑的、批评的,我都要打倒。

十九、对日妥协言论:

1915年,胡适发表《致留学界公函》,反对抗议《二十一条》卖国条约的爱国学生运动,骂爱国学生们是“理智失常”,得了“爱国癫”(《胡适全集》第28卷第129页)。

1929年,胡适赞扬同日本签订卖国条约《二十一条》的卖国贼袁世凯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英雄”(《胡适全集》第3卷第782页)

1931年,日本侵占我国东三省,胡适说:“我情愿亡国”,“决不主张对日作战”(《胡适全集》第21卷第610、617页)

胡适不仅“反对对日作战”,“反对对日绝交”,还亲自另搞一个以“兴办实业为宗旨”的“自觉救国会”,来抵制“抗日救亡”团体(耿云志:《胡适年谱》第194页)。

胡适在日本媒体公开发表文章为日本侵略者出主意。胡适说日本不能用“武力征服中国”,“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可以征服中国”,这就是“征服中国民族的心”(《胡适全集》第21卷第603页)。鲁迅先生警惕地看出他教日本征服中国人心的阴谋,痛斥他“出卖灵魂”,“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

胡适主张东三省问题“我们可以等候五十年”再说。他情愿以东三省几千万同胞被日本侵略者蹂躏,资源被日本掠夺50年为代价,来支持蒋介石“先安内后攘外”,继续“剿共”50年。(《胡适全集》第21卷第605页)

1935年,胡适主张放弃东北三省。他致信政府,建议“承认”伪“满洲国”。(《胡适年谱》第235、236页)。

1937年,胡适为蒋介石设计对日妥协方案。这在胡适1937年8月6日的《日记》中是这样写的:“回寓见蒋先生约谈话的通知……先作一长函,预备补充谈话之不足。主旨为大战之前要作一次最大的和平努力。……第一步为停战:恢复七月七日以前之疆土状况。第二步为‘调整中日关系正式交涉’---在两三个月之后举行。” (《胡适全集》第32卷)后因日方不肯让步,此方案未能实现。

胡适支持高宗武、汪精卫一伙人秘密与日方谈判停止“七七”抗战。高宗武是胡适密友、日本通。当胡适看到高宗武、汪精卫对日妥协信心不足时,亲自去为汪、高打气、鼓劲,这在胡适9月 8日的《日记》中有记载:“十点钟到铁道部官舍,见汪精卫先生……我劝他不要太悲观……十二点钟到高宗武家,我也劝他不要太悲观……”,胡适劝他们要创造妥协的“奇迹”。(《胡适全集》第32卷)

关于汪精卫在从重庆出逃之前,同胡适等人搞了一个“低调俱乐部”进行对日妥协投降活动之事,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汪精卫出走后,原来和汪精卫一起搞‘和平运动’和‘低调俱乐部’的亲日派何应钦、胡适、熊式辉、陈济堂、何健、张发奎、陈寿农、彭学沛、张道藩、甘乃光、王世杰等人,都噤若寒蝉”(《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第142页1985年1月)。显然,胡适是重要成员。胡适的活动不仅引起公愤,而且国民党元老程潜在最高层会议上曾指责胡适为汉奸,居正声言应该逮捕胡适”(《胡适评传》第1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