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习指导的原则从上面对预习概念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归纳出预习的三个特点:铺垫性、预测性和自练性。认识到这些特点。我们也就可以概括出预习指导所应遵循的四大基本原则。

(一)灵活性原则预习指导的灵活性原则分别体现在时间的灵活性、内容的灵活性以及方法的灵活性等三个方而。从时间上来说。预习是每一课的必备环节。它可以安排在课内。也可以布置在课外;从内容上来说。可以是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划分段落、概括课文大意等常规内容。也可以是针对单元训练重点或课文本身设计的预习题;从方法上来说。预习的方法有很多。如读、划、圈、想、议、练、记、评等。总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根据课文内容。开展机动灵活的预习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读读、抄抄、背背等传统模式。让学生运用自主灵活的方法进行预习。

(二)科学性原则在预习中学生的所谓“不理解”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根据材料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所制定的预习内容要具体化。同时。强调学生预习过程中的深思化。这里的具体化。不是指翻书式的预习。而是指预习内容要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具体的预习提示。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这里的深思化是指为了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此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时。还要注意精确性。因为预习指导过程中。有许多情况是教师难以预估的。当教师对学生的疑难不能给予精确指导时一定要明白告诉学生。不能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含糊其词。当然,更多的时候。教师不是直接给予答案。而是指点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门径,指点学习方法。

案例快照下面是某教师在下课前十分钟为将学的新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布置的预习任务:①师:同学们,我们明天将学新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请大家回去完成预习任务(黑板上写出预习题)。

1.单元提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请问:《廉颇蔺相如列传》写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美德?

2.复述故事情节。概述各部分大意。

3.本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塑造人物的?

4.先译出1-5自然段,圈划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1)富有表现力的词语;(2)特殊句式以及有活用现象的词语;(3)有疑惑的句子(句式)或词语;要求:每人提出这样的词语与句子至少三个(三个以上更好)。

生:(埋头记录)师:好了。大家用心完成。明天上课前我们检查大家预习任务完成的情况。

一家之言本案例中,教师利用一节课的后10分钟来布置预习任务无可厚非,但他所布W的预习题却存在许多问题,概括而言,就是违背预习的科学性原则,现试析如下。

1.违反了预习的逻辑顺序第1,2题其实是对课文的核体把握,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是建立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前提下。《廉颇蔺相如列传汾是一篇文言文,虽然高三学生己经有了较深的古文基础,但遵从知识学习的循序渐进性,还是应该先从基础工作做起的。如果遇到程度不是太好的学生,课文内容不是很明白,基础字词问题还存在很多,就先让他们来思考这样的问题,会使其失掉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的。因此,应该将第4题放在第一步。在进行第一步的基础理解后,完成第1,2两个预习任务,最后完成第3个预习任务。

2.语言表述不够明确教师布N的预习任务一定要表述明确,否则会让学生不知所措,影响预习效果。例如。此预习任务1,写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美德的“他们”指代不明。容易引起歧见。预习任务3“用了哪些方法来塑造人物的”11,的“人物”也不确指。文本中出现的主角有两个“廉颇”和“蔺相如”。但另有三个重要人物赵惠文、秦昭王、缪贤。对这些人物。

文本都有一定的描写。但写法各不相同,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是要学生分析其中一个。还是两个,还是全部都作分析。预习任务4"每人提出这样的词语与句子至少三个”是指词语与句子总共三个。还是各三个,是指三种情况每种一个合计三个,还是任意一种或两种情况共三个。任务不明确。学生就会觉得困惑。

3.题最过多作者共布置了四大题七小题,而且难度普遍较大,即便是第四题这种知识性题目,学生要完成它,也得花费较多时间。如此,学生是否有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它们还是个问题。

(三)养成性原则预习指导的主要目的是要养成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

在预习的组织、落实、评价过程中。要突出养成性原则。所谓养成性主要指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形成是其心理内化过程。而不是教师外在强加的。二是教师在预习指导过程中。要注意情感、意志、道德、情操、精神和品格,乃至思维方式等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预习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与学习品格。三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逐渐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案例快照某语文教师在执教《荷塘月色》一课前,布置了如下预习思考题:

1.找出课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字、词、句子或者段落。

2.找出课文中描写作者心理的字、词、句子或者段落。

3.思考环境描写和作者心理的关系。并且找出变化的线索。

一家之言这个预习思考布置较为科学合理:一是题最合适;二是难易适度;三是把握教学重点。即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但更重要的是它注重了学生学习行为与习惯的养成。即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在文本研习中注重语言因素,能快速正确地判断语言表达的对象与内容;同时关注文学作品的情感因素,通过情感性语言的把握,达到把握文本核体的目的。可以说,通过教师预习题的引导,可以提高学生的核体学习能力,养成或学会思考发问的习惯或方法。

(四)自主性原则预习指导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由易到难。由扶到放。循序渐进地开展预习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真正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设计富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预习指导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并通过激励性评价。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要求。但这些要求是引导性的。而非强制性的。教师可以提建议。但不下指令。总之。要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成功的预习方法。

二、预习指导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直到不须教师教授。”可见,指导学生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预习课文的积极性,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指导预习的方法:

(一)排除障碍预习法这是语文教师用得最多也是最基础的指导语文预习方法。它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性方面的阅读障碍。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各种学习工具的能力。但如果教师指导不得法。也会使学生产生预习只是读读语段、抄抄生字、查查字典的错觉。在这一个环节。教师的指导是要帮助学生不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还要掌握“知其所以然”的方法与途径。

(二)问题预习法问题预习法就是教师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问题来达到使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把握的目的。这是预习指导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做好问题预习法。教师需要坚持预习设问要抓住要点、预习设问要注重形式、预习设问要深浅适度这三大原则。常见的问题预习法有以下4种方式。

1.解疑式这种预习方法就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并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试着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考虑到学生己有的程度。

最好是学生阅读了课文后不必作深入思考就可以回答。比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预习问题:“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人。他做了什么事。”这样的问题相当具体。难度不大。多数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同时。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即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为学生完成全课的学习任务做好了铺垫。

2.探侧式这种预习方法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各自提出不筛的问题。

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剔除重复的或无效的问题。然后再将问题在课堂中呈现。由于这些问题源于学生自己,故学生特别觉得亲切有味,加之经过教师的归类整合,故具有典型性和系统性。探测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的预习在学生是一种探测了解,而对于教师来说就成了一种很有用的预测了。有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情。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

3.提示式这种预习法是指教师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后,并不是放手不管,而是进行必要而适当的点拨,通过教师的提示指导,学生就比较容易解决问题。

这实际上是在预习题目中设置坡度,降低难度,不会让学生觉得题目太难而有所放弃。比如某教师给《药》一课设置的预习题是: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并给每一部分写个小标题。显然,直接完成此题有难度,于是教师给出课文四部分的提示,并作示范性拟题,有了如此明确的提示,自然大大增加了学生完成任务的信心,从而较好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4.导疑式这种预习法与探测式相同之处在于问题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只不过探测式是学生在预读文本时发现自己不橄的问题,而导疑式则是学生表面似乎己横而经教师引导。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真正搞横。从而生发疑问;或者经教师引导,学生在文本的看似平淡处发现问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

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撇,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地方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哆里哆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读书看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三)分析理解预习法分析理解预习是指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自行分析理解文本。达到预习的最佳目的。

1.图解式图解式就是利用图画的方式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作比较直观的理解。有的文章内容较为抽象,但却具有较强的空间感、方位感、时间感、逻辑感。如《自然学科中的基础学科》,或有的文章虽然语言表述比较形象,但学生对其描写的对象较为陌生,如《阿房宫赋》中的“复道行空”、“勾心斗角”……对此,教师可以在学生预习时,采用线条或者图形等形式将课文内容依次表现出来,供学生参考。

学生可以边看图,边读文,边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整体结构和内容的把握。这种方法最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通过各种线条图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物和环境的联系,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

2.类比式类比式就是把有共同点的课文拿来作类比分析。使学生的视野跳出一篇课文的范围,在类比分析中举一反三,获得对某方面知识的规律性认识。

培养自学能力。例如,在学生预习贾谊的《过秦论》一文时,不妨将苏询的《六国论》、杜牧的《阿房宫赋》等文章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先行比较。虽然学生会在词语理解上产生一些障碍,但多少能够从主题、内容、结构、风格等方面比较出文本的一些异同。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与效果是很有帮助的。

3.提纲式类似于纲要信号法。即教师向学生提供提纲进行预习。提纲可以由一连串的问题组成。也可以某些提示点组成。无论问题还是提示。都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当学生在某一环节遇阻。便可返回提纲上一层继续研读。直至能够理解解决问题为止。这就像是为学生设计了一条理解课文的探索之路。学生根据提纲的“路标”摸索前行。即对文本独立地进行翻查、分析、综合、感悟、体会。最终有所发现。

4.动手式通过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小实验进行感悟体验的预习方法,这些小实验虽然不像自然科学实验那样规范,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一种类真实(虚拟)体验中,获得某些常识与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例如在学生学习《赵州桥》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竹条,让学生分小组制作桥梁,比试谁的桥更长更有承重力。再如《捞铁牛》一课涉及到的是有关物理学中浮力方面的知识。小学生自然不易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船的模型、水盆和沙子。亲自演示捞铁牛的过程。以此帮助学生了解怀丙是怎样根据浮力的定理。采取恰当的措施。把铁牛捞起来的。

5.小组讨论式小组讨论式是折学生在正式学习文本前,教师先组织预习小组,并给各小组以学习任务,然后各小组根据教师给定的任务,进行预习讨论。

小组讨论式预习的好处不仅能够使同学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交流气氛,更能使不同程度学生的不同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比如程度好的学生发挥其优势带动相对不足的学生进行预习,同时一些胆小的或者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也可以在小组内得到发言的机会,建立起自信。另外,经过小组讨论得到的结果不仅全面而且也会使学生印象深刻。

(四)练习预习法这里所说的二练习,不是,。文本中的具体问题。而是,。复述、扩展,口摘录三,中活动方式。

1.复述式通过对文本的复述来达到预习的目的。这种预习方法主要是锻一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和交述能力,它要求在预习课文后复述故事,有的课文还可以要求学生在笔记上写一个复述提纲,这样就不仅仅是让学生加深了解课文的概貌,而且更有助于他们掌握课文的层次。

2.扩展式通过让学生寻找与文本相关的材料进行拓展达到预习的目的。

这种预习方法看起来似乎有点节外生枝,但实际上对学生的预习有很人的益处。

因为这种预习方法把学生“进入”课文的时间提前了,学生学习课文的起点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眼界开阔了,学习的材料也丰富了,在进入正式学习的时候就会便捷得多。

3.摘录式通过让学生摘录文本中的相关词句来达到预习的目的。这种预习方法看上去似乎简单,其实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因为,学生必须能够判断词句的所属范畴,能够进行恰当的分类,而要做到这两点,学生首先必须理解所抄词句。

而一旦学生能够将词句分门别类摘抄好,也就达到了预习的目标,甚至是教师的教学要求。

案例快照下面是某教师执教的《陈负生上城》预习指导课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上一次预习指导课,指导新课《陈央生上城》

的预习。(简单讲讲预习的一些原则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同时重视起来。)师:首先请同学自己通读儿次全文。注意课文‘1,新出现的字、词。同时注意文句表达。

生:(开始自己读起来。)师:默读课文思考:自己选择一种依据来列出课文提纲。(如时间、事件、心理变化等。)生:(展开讨论。理清小说的线索。)师:分成小组。思考:

1.文中描写陈灸生的句子: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2.说出课文中陈灸生所做的几个事件。思考其人物形象。

3.小说**是“陈灸生在招待所房间很。十分复杂的内心感受。”请学生自己细读课文。通过与另一篇课文《项链》比较。本文第一、三段和《项链》第三、四段揭示人物心理的手法有什么不同?

生:(开始讨论,互相交流。)师:(请各组安排代表回答,同时也可以请班级里较活跃的同学上台表演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最后请学生做好总结工作,认为哪些环节使自己对课文把握上更有效果,哪些还不够。

一家之言预习指导课的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很少见的,事实上,也没有什么预习指导课的说法,就案例看,教师实际上己经开始进入教学环节,很难说核堂课是一种预习。但该教师对语文预习这一环节的重视还是值得称道的。

1.给予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学生因为学业过重,抽不出时间进行预习,多数语文教师又把语文课时当作自留地,不肯让位给学生,因此,导致课堂预习不到位,课外预习不落实。例中教师敢于安排一课时让学生去预习。确保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颇有益处。而且,通过一节课的预习可以及时反映出学生的情况,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有很大帮助的。

2.预习任务合理首先是最上的合理一节课时间。总共安排四个环节。任务不是很重;其次是板块设计合理。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可以概括为:读文本。识字词;列提纲。理线索;分小组。作研讨;演人物。做总结。这四大任务既和文本密切相关。又不是对文本的具体教学。即便是小组研讨。仍然带有预习性质。最后是要求层次合理。这些任务具有明显的阶梯性。完全符合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可逐步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真正走进文本的世界。

3.预习指导方法恰当教师首先运用排除障碍预习法,使学生通读全文,打好基础。接下来以列提纲的形式加强学生对课文核体脉络的把握。这里的设计较有新意。不给学生规定角度。任其自由发挥。同时也照顾到了不同程度的学生。最后教师这里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程度好的学生带动一些程度差的学生一起完成。这里通过小组各成员的共同讨论、表达和表演,不但使每个学生发挥出他们的能力,也使教师更了解学生,为教师以后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从而使预习指导达到智慧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