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咱们又见面了!老师心中非常高兴,因为以前我们的每一次合作都给老师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我心中,八班的同学非常出色。这节课,我们再来创造一份属于我们的美好的记忆,大家有没有信心?(因为我自己班级的学生已经上过本节课的内容,因此借用三年八班的学生)

生:有!(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手指大屏幕,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珍贵的教科书》

师:现在,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1947年春天,延安小学的学生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他们非常渴望能有教科书,后来在党中央的关怀下终于有了教科书,指导员在取书回村的路上遇到敌机轰炸,为了保护教科书而牺牲的故事。

师:你的语言非常简练。

同学们,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代伟人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你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你又有什么问题产生呢?

生1:指导员舍命护书,叫“血染的教科书”不是更贴切?为什么说是“珍贵的教科书”呢?

师:你的问题可以理解为“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对么?

生1:可以。

师:你提出了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也是老师要问大家的问题。

生2:我还有一个问题,文中有好几个省略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你是一个非常细心的孩子。

(幻灯片出示这两个问题)

老师知道其他同学还有问题,这节课,我们将以第一个问题作为学习的重点,第二个问题呢,一会儿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试着把它解决,可以吗?

生:可以。

师:在学习之前,老师送给同学们一把开启心灵的金钥匙,(幻灯片出示学习要求:再读课文,合作交流,找出课文中能体现教科书“珍贵”的词语、句子或段,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读学习要求,明确学习方法。

师:知道这把钥匙怎么使用了吗?

生:知道!

师:那我们就用它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吧!老师相信,只要你认真思考,大胆发言,就一定有收获。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老师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一边读书一边动笔在书上勾一勾,画一画,记下自己的读书体会,“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真是一个好习惯。

刚刚我们的同学学习非常认真。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跟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生:从课文的第二段我知道当时延安小学的学习条件艰苦,“渴望”一词让我感受到当时教科书很珍贵。

师:(幻灯片出示第二段内容,板书:渴望有书)

“渴望”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1:就是特别希望能有一本教科书。

生2:老是想着如果有书了那多好啊!

师:就是想得到教科书的心情特别迫切,对不对?

生:对!

师:那你能读出这种迫切的心情吗?谁来试试?

提问一名学生朗读后出示第二段中句式:没有……就……;没有……就……;没有…….就……。

同学们请看这句话。

生:这是一个排比句。

师:真是思维敏捷!不错,这是个排比句。这样的句式在朗读时它的语气是——

生:是逐渐加强的。

师:对。这就好比我们唱歌时的渐强一样。谁来读一下这个排比句?

提问两名学生朗读。

师:从这个排比句中我们看出——

生: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

师:是啊,连学习所必需的基本条件都不具备,在困难中尤为困难的是——

生:没有书。

师:谁来读读这部分?

生:朗读时抓住“最困难”、“一直”、“多么渴望”等词突出教科书的珍贵。

师:孩子们多么希望有教科书啊!在这种时候,如果突然有人告诉你有书了,你的心情会怎样?

生1:会特别特别高兴。

生2:会很兴奋、很激动。

师: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一下第三自然段。好吗?

(两名学生读文)

师:读得真好,我都能感觉出你很高兴。那么什么是“振奋人心”?

生1:就是心情本来挺平静,一听到有书了就激动起来了。

师:对。

生2:就是使人振作,教人兴奋。

师:说的真好。如果现在我是指导员,孩子们,谁愿意和我一起去把书取回来?

(学生纷纷举手,嘴里喊着:“我、我”)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的表现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是什么呢?

生:是“争先恐后”。

师:真准确!同学们,从这些词语我们能感受到孩子们得知有书的消息后是多么高兴。那么指导员呢,他的心情怎么样?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1:指导员也很高兴。第三自然段中写到指导员“兴奋地对我们说”从“兴奋”这个词我感觉到他当时也很高兴。

生2:还有第六自然段中的“微笑”,从这个表情也可以看出他很高兴。

师:还有吗?还从哪可以看出来?

生沉默。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三到七自然段,看谁有新发现?

生3(很激动地):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中指导员说话时连续用了两个感叹号!

师(握着生3的手):你真是细心的孩子!你读书时真的做到了“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同学们,这一段一共三句话。第一句用的是——

生:问号。

师:这个问题有答案吗?

生:有。

师:对,是指导员自问自答。这样的问句叫——

生:设问句。

师:你真聪明!同学们。咱们猜一猜:指导员在说这番话是除了高兴,还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生1:很兴奋。

生2:很激动。因为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在这种条件下党还惦记着孩子们,给我们印了教科书,从这也能看出教科书的珍贵。

师:(板书:关怀印书)真是懂事的孩子,说的很对。因此我猜,指导员说话时还可能有一点点自豪。谁来读一下这一部分内容?

两名学生读。

师:我们能不能采用分角色的方法读一下三到七自然段?

(学生热情极高,跃跃欲试,分角色朗读时配合默契,角色把握准确。)

师:课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能体现出教科书的珍贵?

生:第十自然段中“完整无缺”这个词让我感受到教科书的珍贵。因为这表示指导员正用自己的身体保护教科书。

师:(幻灯片出示相应的内容,突出显示“完整无缺”。板书:舍命护书)“完整无缺”什么意思?

生1:一点也没变,还是原样。

生2:完好,没有缺损。

师:理解得很好。什么“完整无缺”?

生:教科书完整无缺。

师:在什么情况下完整无缺?

生:在遭遇敌机轰炸的时候。

师:敌机轰炸,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你能想象得到吗?(做思考状,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你能用你自己的方式把这样的场面描述出来吗?

生:模仿飞机轰炸时的声音、动作。

师:(当听到学生模仿的爆炸声时吓一跳,扪住胸口,用行动肯定学生的表现。)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1:害怕。

生2:慌乱。

生3:心惊肉跳。

师:那你会怎么做呢?

生1:跑!

生2:卧倒。

生3:找地方躲起来。

师:这样做是胆小吗?

生:不是,这是人在面对危险时本能的反应。

师:你说的太对了。那指导员是怎么做的呢?谁来读读这一段?

(通过这样的追问,步步深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深入体会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一生朗读。

师:你读得很好。我注意到他对这一段中的两个省略号的读法是不同的。你注意到了吗?

生:第一个省略号他停顿的时间短,那是指导员的话没来得及喊完;第二个呢,是“我“受伤了,晕过去了,所以停顿的时间长。

师:你听得真认真,理解的也非常好!你能不能把这一段再读一遍?

读后继续追问: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指导员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1:因为孩子们太希望有书了。

生2:因为这书来之不易。

师:在指导员的心中,生命诚可贵,但教科书价更高。(出示课文第十一自然段。)同学们,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指导员?

生1:是一位关心孩子的指导员。

生2:是一位大公无私的指导员。

生3:是了不起的指导员。

师:现在他受伤了,面对这样的指导员,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看出来的?

生1:很激动。

师:还有吗?

生2:还有从“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地喊叫”这句话中的“扑”、“大声”、“喊叫”能看出我当时很激动。

师:(点头)那么指导员呢?他现在什么样?

生1:指导员很虚弱。

生2:他连说话的力气都快没有了。

师:我们读读这一段好吗?(一生读后,播放背景音乐。)我从昏迷中醒来,看到指导员身负重伤,心里想:这是一位多么可亲的指导员啊!当得知我们有书的消息时,他是多么兴奋、多么激动,然而此时,他的生命正收到死亡的威胁!于是——

一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是一位多么可爱的指导员啊!就在刚才,我们俩还大步流星地、兴冲冲地往回赶。可是现在,他年轻的生命即将逝去。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他可爱的笑脸,再也听不到他亲切的话语了。于是——

一生充满激情地朗读。(有的学生眼圈发红,还有的落泪了。)

师:这是一位多么可敬的指导员啊!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教科书,而是孩子们,而是孩子们的将来!(同学们纷纷举手,想读课文。)我们一起来读!

(全班齐读,极富感染力。)

师:指导员提到一个非常美好的词语——“将来”!将来怎么样呢?

生1:将来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生2:将来好好建设祖国。

生3:将来不要忘了我。

师:我有没有听他的话呢?有没有照着做呢?

生:有!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1:课文第十二自然段中说:“多少年来,那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有说完的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生2:我补充一下他的说法,从那个“多少年来”和“一直激励这我前进”也可以看出教科书的珍贵。

师:补充得恰到好处!教科书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足见它的“珍贵”!(板书:激励前进)谁来读一下这一段?生读后,师结合板书进行小结:1947年春天,延安小学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孩子们渴望有书,显示出教科书的“珍贵”;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关怀下印出了书,这书中因为有了深情,就更显得“珍贵”;指导员舍命护书,这书就越发“珍贵”;这样的书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它的“珍贵”!(目光看向刚刚提出问题的学生)现在,你认为是用 “血染的教科书”好还是用“珍贵的教科书”好呢?

生:用“珍贵的”更好、更全面。

师:(点头)同学们,1947年,教科书是如此的珍贵;那么在2008年的今天,你是如何看待你手里的这本教科书的呢?你觉得它还珍贵吗?

生1:正是当年有了像指导员这样的人的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珍贵的。

师:真是懂事的孩子。

生2:我觉得我们的这本教科书也是珍贵的。因为它是免费发给我们的,这里面包含了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因此它珍贵。

师:是啊,目前全国能享受免费教材的中小学生人数达1.5亿,政府每年在这方面的财政支出近200亿元。

生 3:书是非常珍贵的。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份资料:据说在美国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其始祖爱德华是一位满腹经纶的哲学家,他的8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和一位副总统;另一个家族的始祖叫祖克,是个缺乏文化修养的赌徒和酒鬼,他的8代子孙中有300多名乞丐,7个杀人犯和60多个盗窃犯。

师:(握住生2的手)这段文字老师也曾经看过,但却没有你这种过目不忘的本事。(面对全体学生)他用一个故事,通过一连串的数字告诉我们:书中的知识足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族的命运。由此可见书的“珍贵”!

生4:老师,我想说的是今天我们能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而灾区的同学们他们没有书读,没有地方上课,甚至晚上都不敢安心睡觉。与他们相比,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我们的幸福?

师:真是懂事又善良的孩子!是啊,有了对比,我们就更懂得了珍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生活得更幸福;用心体会,我们会发现生命中更多的珍贵!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八班的同学们,你们让我再次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同学们再见!

评课记录:

王锡军:

1、从目标达成来看,孙老师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基础知识扎实,学生参与面广,全程、全员参与了学习活动,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体现的尤为明显,学生通过读中感悟,心灵得到了洗礼,情感得到升华。

2、重视学法指导。在学习课文前,孙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以“开启心灵的金钥匙”为提示语的学法指导:再读课文,合作交流,找出文中表示教科书珍贵的词语、句子或段落,说说你的理解。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重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读书、学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体现了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同时,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才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从后面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表现也可以看出孙老师这一设计的巧妙。

3、课题中“珍贵”一词是题眼,也是本课学习内容的中心。孙老师能抓住这个重点词展开教学,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抓住了课文的重点。课上得线索清晰,环节紧凑,重点明确突出。

4、重视学生读的训练。课上,孙老师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悟,让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抓住重点词、句、段或标点符号,如“争先恐后”、“完整无缺”、“……”等,加以深入的理解,再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通过反复的、有目的、有感情的读的训练,让学生入情入境的深刻体会文章的内涵,理解“珍贵”的含义,上出了语文课的特点,上出了语文味,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5、师生互动良好,体现了老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统一。课堂上,孙老师运用精妙的语言,深情的引读,恰当的情境创设,把学生代入了文章所蕴含的浓郁的人文环境中,实现了人与文本的对话,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从而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下,完成了学习任务。

隋波:

1、孙老师这节课能引导学生从读书中提出问题,然后围绕这些问题读中感悟,读中思索,汇报交流,激情朗读,学生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出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完全融入到文本之中,深刻挖掘了文本的思想内涵,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完成了本李课的教学任务。

2、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构建了一种宽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充分参与,从开始学生问题的提出,到学生读中感悟、合作交流,到最后情感升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师生、生生多向交往互动中,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3、中年级是培养学生理解词和句的能力的重要阶段。孙老师能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渴望、振奋人心、完整无缺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感悟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教科书的珍贵,培养了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习惯。抓住了关键句如排比句、设问句、感叹句;抓住了课文中的重点段:张指导员舍命护书这一段,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体会教科书的珍贵源于它的来之不易,更因为它是张指导员用生命换来的。张指导员的这种崇高的精神逐步得到升华,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学生语文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实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孙老师这节课能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节课的最后环节,老师能引导学生通过新旧两个时代的对比进行情感延伸,学生超越了文本,深刻领悟了广西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学生发自内心地谈出了自己的感受:从书中学到了知识,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联想到了灾区的小朋友,教室倒了,没有地方上课了……学生真切体会了今天手里的免费的教科书同样珍贵,要好好爱护它,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发奋学习,将来好回报祖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体验,精神得到了升华,为本节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史翠苹: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课堂教学中要整体考虑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过程和方法的综合。这就要求老师不能只追求知识的灌输、结论的整齐化一,应当更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与发现,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美国著名教育家赞科夫也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孙老师在李节课堂教学教学中,以疑促思,组织教学,使学生在质疑后经历了“自读释疑——浅悟,交流释疑——深悟”的过程,在释疑中,学会思考,学会感悟。

课堂中,学生围绕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自由读文,他们或勾画,或轻声读文,或小声议论,或在书上写下批注,那专注的眼神、跳动的笔尖,都在彰显着他们已静下心来,泳于文本之中,学生的思想相互交流着、补充着、碰撞着,产生朵朵火花,他们不仅灿烂了自己,也照亮了别人。例如:当老师问道,面对着危险,指导员为什么不跑时?一个小女孩语惊四座:“跑是人的本能,不跑是人性,这才体现出指导员的伟大,也体现出教科书的珍贵。”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在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意思中,还文字背后的种种形象、情感、意境,还文字以声音、旋律、画面、影像,也还语言以人的呼吸、体温、心跳,而这些感情在激情四射的朗读中得到释放。

学生由情感的引领,在感动自己的朗读中感悟,在想象画面地描述中感悟,在创设情境地表演读中感悟,在标点符号、排比句式的品读中感悟。学生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情感由此升华。“教科书的珍贵” 已深深地进入学生的心中。“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内心中文字之疑与情感之疑,同时得到释怀。课堂中也因此掀起了情感涌动的浪潮。

“无疑者须要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孙老师在课本之疑即将结束之时,又巧设生活之疑“我们手中的教科书珍贵吗?”,使学生的情感凝固的一瞬间,从沉醉于战争年代炮火纷飞中教科书的珍贵,回到现实、身边。一番思、悟之后,体验到当今和平年代中,免费的教科书是政府对儿童成长的无比关怀,今天的教科书因意义的非凡更显得珍贵。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要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孙老师做到了这一点,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

本节课孙老师以疑为线索,促进学生思考,边释疑边感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聪明才智,为学生搭建了生命的平台,把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学生。

梁小棠:

教学目标明确,主线清晰,重点突出。

“学贵有疑”,孙老师能够在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文本走向老师,整节课围绕一个主要问题:“为什么说教科书是珍贵的”展开教学,层层剥笋般地挖掘文章的内涵,老师围绕着主线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和学生融为一体,一步步向目标逼近,在这节课中我们看到的是简简单单学语文,清清爽爽学语文。

在教学教程中,孙老师没有平均分配时间,而是抓住了重点段落“指导员舍命护书”这部分让学生着重学习。

老师能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问题由学生提,结论由学生下,孙老师起到了导的作用,如:出示学法,引导学生自学。孙老师对学生或点拨,或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孙老师问:“渴望”是什么心情?你能理解吗?排比句式语气怎样?为学生导向、导法、导练、导学。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会存在着个性差异,对文本的感受也会不一样,“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教学时,孙老师引导学生体会驼是一位怎样的指导员?学生们各抒己见,孙老师都给予了肯定和赞赏,关注了学生的不同的情感体验。

朗读训练落实到位,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语文课堂就应该是“书声朗朗”,学生充分地读,多种形式的读。这节课在孙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读得充分,读得精彩,教学中,孙老师能够在自己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语言烘托和音乐渲染,激发学生的情感,孙老师带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每读一遍就会有一遍的理解,每读一遍就会有一遍的情感涌动,每读一遍指导员的高大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越鲜明越清晰,孙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是去进行技术化的讲解,而是通过重点词句的感悟理解,通过对文中标点符号、排比句式的理解等。让学生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揣摩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同时老师用自己的激情唤起了学生的激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课堂气氛也在一次次的感情朗读中渐渐达到了**。从而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了“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

记得崔峦老师说过:“简简单学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我觉得孙老师的这节课就是做了倡简务本,扎实有度,她抓住了教学重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感受到指导员的高大形象,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感受到教科书的珍贵,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