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也给了我诸多的思考,如果我还是坚持以前的教学理念,孩子们会成为什么样?幼儿天生就爱涂涂画画,从能够拿起画笔的时候,他们就会自然的画他任何想画的东西,他会兴奋地告诉别人他画的是什么。那个时候,对他们来说画画是一种乐趣。但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不愿意画画了呢?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我对他们是否要求过多?是,技能固然重要,但如果失去了对一件事的热情,技能又有什么意义呢?值得反思,我们总是在教幼儿如何画画,却没有教幼儿喜欢画画。我们总是不停的强调“圆要画得圆圆的”“线条要直”,总在说“这是什么,看不懂!”

但是,仔细想一想,幼儿的画看不懂这意味着什么?我们没有耐心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又谈何看懂?《指南》中也提到“幼儿的画看不懂正表明幼儿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这里的独特方式指的正是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幼儿的绘画能力发展来看,1—4岁的幼儿处于涂鸦期,他们从无控制的乱线涂鸦到有控制的命名涂鸦;3—6岁的幼儿处于象征期,开始用线条和简单图形的组合来表征自己所感知过的事物,这时受限于幼儿手部精细动作水平和对事物的认知水平,幼儿画的画是非常不像的;而5—7岁进入写实性早期,所画的画开始有点像了。幼儿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满足了自己表达的意愿。

在中国画中,讲究的便是“神韵”,“意境”也是古今中外艺术家孜孜不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幼儿的画虽看不懂,也意味着他们的画“形”不似,但只要听他们解释自己的作品,立即会让人感到一种“神”似,这里的“神”就是幼儿内心世界的一种“灵性”。作为教师的我们同样也不能把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强加于幼儿身上,要求幼儿模仿,这等于抹杀了幼儿所特有的灵气,压抑了幼儿的创造力。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幼儿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画,成人的作用在于鼓励、帮助幼儿把自己所想的画下来。

毕加索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为了要幼儿画得像强调技能,而忽视孩子的情感世界,让一个本来画画就充满纯真的儿童,快速地变得像成人那样画画呢?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技能也在有所提升,比如,线条越来越流畅,涂色越来越均匀……而这些也是孩子在大量表现过程中的一种自然成熟。通过实践,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体会到:只有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大胆地去想象,去创造,给幼儿充分表现的机会与条件,让幼儿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才能提高幼儿的绘画兴趣,使幼儿对绘画有足够的自信心。

我们应该通过画面倾听孩子“说了什么”,虽然绘画是一种无声的艺术,但它却在无声中诉说着每个人最深处的情感,这是一种沉静的表达方式,宁静而长远。带着一颗童心,走进孩子的绘画世界,感受他们的快乐或是偶尔的小情绪,让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因为美术而灿烂多姿。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