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校本研训活动开展正常、持久,并取得良好效果,校本研训初显特色。

1、“问题解决式”研训模式是提高活动针对性的有效模式

要使研训活动取得成效,首先要帮助教师树立问题意识、反思意识,其次要求教师要带着问题与思考参与活动。

2、实施教师间互动对话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是一种生命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既发生在课堂教学中,也发生在教师的校本研训中。

3、开拓新的研训资源是提升校本研训活动效益的必要手段

“校本研训”不等于“校内研训”,校本研训的开展首先要有开放的研训意识, “闭门造车”不是科学的研训方式。

4、活动的有效性是校本研训活动正常开展的根本保证

我校在校本研训活动中提出“全员化”、“全程化”的思想,而也正是学校研训活动的有效性使得这一思想得以落实,从而逐步营造出积极的校本研训氛围。

工作反思与展望

1、校本研训要突出教师的专业理论学习。

教师们通过“教师自我对话”、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教师与专家的对话”三种形式的对话,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一定程度上能得到提高。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实施,年轻教师对必要的传承常显不够,“花架子”稍多;年长教师受旧教学模式惯性影响,对新理念落实不够。因此,新、老教师的对话有助于两者优势的互补,更让年轻教师以历史为镜,了解过去是怎么教的,有助于我们明确今天改进教学的起点,也有助于我们对照目标看清发展空间,更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

同时,活动中不少教师与专家的对话能力稍现不足,教师间的对话也更多只是浮在经验层面,影响了对话的实效性,这种情况的出现归根结底在于教师的理论素养不够扎实、知识储备不够丰富。而且随着我校校本研训活动的深入开展,每次活动都有专家指导亦不可能。所以学习书本,加强实践与理论的对话,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最为便捷的方法。因此,我们将校本研训形态继续进行拓展。

2、教师参与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校在两年的主题研训活动中虽逐步营造出积极的校本研训氛围,但因为教师间理论素养及实践水平各有差异,还是有部分老师不敢做、不敢说、不会做、不会说,上课、评课声音较单一,影响了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活动的效益,不利于浓郁研训氛围的形成。

为增强教师参与意识,今后工作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明确活动目的,提高活动实效。使教师了解课例研究活动只是上课者提供案例给听课者探讨、研究,在互动中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有思考的案例都有价值,不分好坏。使教师能打消顾虑,投入到活动中。而继续保证活动的实效性则是教师积极参与活动的根本保证。

(2)鼓励教师加强对话。鼓励教师通过教师间的对话、与专家间的对话及学习书本,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使得教师有话可说、有据可依,提高教师参与的自信及水平。

(3)鼓励教师深化反思。包括教学前预见性反思、教学中阶段性反思和教学后评价性反思。深化教学前预见性反思,对上课者来说是作好“预设”,对听课者来说在上课前要熟悉教材,研究教学内容,作到“心中有数”,使自己的听课和评课更有质量;深化教学中阶段性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对细节的感应灵敏度;深化教学后的反思对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评价能力和经验总结水平。深化反思,能使上课、听课教师都有话可说,最终达到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的提升。

(4)营造宽松研训氛围的同时加以制度的保障。应营造平等民主、畅所欲言的讨论氛围,坚持“优点不提跑不了,缺点不提不得了”的原则,让每一位老师充分发表意见,提倡“从鸡蛋里面挑骨头”。惟其如此,讨论才能淋漓尽致,思维的火花才能不断迸现。而制度的约束则促使教师为参与活动作好相应的准备。

3、研训活动成效的深化推广意识还不强

回顾一学年,研训活动是收效明显,不少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进行了思考,实现了提高。但整个活动中教研未能与科研有效而紧密地结合,跟进与拓展稍现不够,活动还是更多地浮现在“实践”和“经验”层面,未能及时有效地深化至“理论”层次,使得活动中一些有价值的成果未得到深入挖掘而没能得以推广,影响了提高教师、服务学生目的的有效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