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应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数学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这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这一教学理论,本节课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教学的重、难点,打破教材的局限,重组教学材料,采用“导学、展交、训练”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1、结合生活情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课伊始,我出示学生熟悉的三角板,通过“猜一猜、看一看、摸一摸”的活动,引出课题——角的学习,这一环节体现了“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这一教学理论。然后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由“生活中的角”过渡到“数学中的角”,这一教学过程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适应于几何图形从立体到平面的知识体系。

2、安排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动中悟、做中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遵循这一点,本节课我设计了一连串的实践操作活动:摸角、找角、做角、画角、比角,让活动贯穿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

3、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

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直观形象,动态的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两次利用多媒体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探究知识。

在“找角”这一环节中,利用课件先在实物上闪动角,再除去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变抽象的知识为直观的画面材料,很自然地把实物中的角与几何图形中的角联系起来,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角的表象,又增强了角是源于生活的知识。

在比较角的大小时,运用媒体演示比较过程,直观形象地介绍了重叠法,并加深了学生对“角的大小只与张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教学难点的理解。

4、习题设计方面,力求体现层次与实践性。

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兼顾了习题的层次性,针对性,实践性,尤其在思考题的选择上,力求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创造性,使数学中的角回归于生活,激发了学生课外学好数学的欲望。

5、课堂评价方面,做到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重视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总是教然后才知不足,通过这节课发现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课堂中的灵活性还有所欠缺,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断积累与探索,相信自己一定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