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让学生理解“分类“的基本概念。

2、使学生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3、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一定的标准分类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先带学生到学校图书阅览室观察各种图书、报刊是怎样摆放的。如报纸阅览区、杂志阅览区、儿童书阅览区等。

二、 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到学校的图书阅览室去看了看,还记得那些图书、报刊是怎样摆放的吗?(指名回答)

为了让同学们方便阅读图书和报刊,图书管理员已经把图书、报刊按报纸、杂志、小人书、故事书、辅导书等,非常清楚地分成了好多种,整齐地摆放在了不同的地方,图书管理员整理图书的过程就叫分类。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知识:“分类”。

三、 新授

1、出示环保教育图片:地球村图片、三色垃圾桶图片及生活中常见的垃圾图片。(例子:垃圾分类)

①观察分类: 图中有哪些东西?该怎样分类?

②思考:你知道为什么要把垃圾分类处理吗?

2、实际操作

①老师出示装有苹果、西红柿、梨、茄子、香蕉、白菜、桔子、萝卜等的篮子。让学生分类。为什么这样分?(实物)

②整理自己的文具盒,说说你是按什么来分类的?(指名汇报)

③把会飞的动物涂上颜色 (老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

④丁丁和妈妈到超市买了很多东西,请你帮他们把商品分类装在袋子里。(多媒体演示)

四、 律动(放音乐)

以年龄为标准,请六岁的同学站到老师的右边,请七岁的同学站到老师的左边。然后,两个小组分别再按男同学、女同学进行分类。

五、巩固练习

1、分一分

2、游戏“找朋友”

同学们带着头饰(小燕子、蜻蜓、蝴蝶、小狗、小猫、小鸡、小鱼、小虾、青蛙……)找伙伴。

老师小结:我们在给事物分类时,有很多的方法,可以按大小分,按形状分,按颜色分,按习性分。无论怎样分都有它的规律。

六、 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今后你们怎样才能做到学习、生活中有条理有规律呢?

案例分析:

古今中外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探索总结出来的。数学知识的积累到数学知识的应用,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生活处处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让数学走进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来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分类“不仅是数学中的基础知识,它更是人们更好地去适应当今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生存的一种基本技能。

在本次“分类”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图示、游戏等教学手段,并使每一个教学环节的事例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贴近一年级学生的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让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具体作法分析如下: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形象阐述基本概念

以教学中的两个例子说明。其一,学校阅览室是学生理解分类概念的最直接的场所。课前特意带学生到学校阅览室仔细观察,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各种书是怎样摆放的?为什么这样摆放?在课前让同学们对分类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也给同学们脑里留下了一个疑问。利用这一课前准备作为新课导入,因为同学们都亲自体验了这一活动,回答问题积极性一下被调动了起来。激起了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再通过老师的分析讲解,让同学们形象地接受了“分类“的概念,并且初步理解“分类“的作用。其二,垃圾分类,这还是一个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教学的事例,老师出示三类垃圾桶的挂图,然后老师一一列举垃圾物品让学生依次分别把垃圾归类到三个垃圾桶内。随之要留给让学生思考“垃圾为什么要分类“的时间,最后老师可以做出一个引导性的讲解。这样留给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垃圾分类,保护环境,树立地球村的意识的形势下,选取“垃圾分类”这个生活实例,不仅进一步形象地阐述了分类概念,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亲自动手独立思考,初步理解分类标准

现代教学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本人在“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重了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一,老师准备了苹果、西红柿、梨、茄子、香蕉、白菜、桔子、萝卜等实物装在一个大篮子里,另外还准备了若干个小空篮子;然后让学生把这些实物进行分类分别放进小篮子里,并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这样或那样分类的理由。作为老师要允许他们有不同的分类,只要是有正确理由的应该表示鼓励。有的会按物品的大小进行分类;有的会按物品的颜色进行分类;有的会按物品的形状进行分类;还有的会按物品的属性如蔬菜或水果进行分类。其中有意思的是有的同学把西红柿归于蔬菜;有的同学把西红柿归于水果;特别是有一个同学把西红柿和萝卜归为了第三类,既是蔬菜又是水果的一类。这是同学积极思考灵活应用知识的结果。这个结果表明:同学们不仅正确理解了一定的分类标准,而且还能灵活应用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分类。其二,在整理文具盒这一环节,同学们同样独立思考按照各自的标准,把文具盒整理得井井有条,之后,同学们各抒已见,相互交流想法。动手操作是学生感兴趣、愿意做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摆一摆、画一画、拼一拼等动手操作活动,不仅有助于活跃学生的情绪,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参与意识,有助于学生的独立自主的人格培养。

3、学以致用寓教于乐,积极培养分类能力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对儿童来说尤为重要。做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因此,在上“分类”一课前,让同学们准备了自己喜欢的头饰(小燕子、蜻蜓、蝴蝶、小狗、小猫、小鸡、小鱼、小虾、青蛙),课上让同学们用所学分类知识做 “找朋友” 游戏,不一会儿,同学们就找到了自己伙伴。同学们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还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另外,在生活中逛商场购物是学生们比较熟悉和常见的活动。课堂上用多媒体出示丁丁和妈妈在商场购买的各种商品,然后让同学们分类装在不同的袋子里。由于同学们经常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有一定的生活常识,很快地他们便把物品分类装到了不同的袋子里。通过这个例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实践理论,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养成良好的分类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分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