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和字是有区别的,这是在贵族家庭里如此,而平民也许终生只有一个名,而没有字。现在人们常把名字连成一词,早已不知道这一区别了。

古代一个人出生之后不久,就由父母取一个名,今人所谓“小名”或“乳名”,入学后再由老师或有学问的人另取一名,大概即古人所谓字了。也有人根本不知道这后者应该叫做字。

古代取名和字是有仪式的,这当然也只有贵族家庭里才是这样。如《左传》桓公六年(公元前706)记载桓公为他的儿子取名“同”,而举行命名典礼,真是够隆重的。九月丁卯这一天,是“同”的生日。这“同”就是恒公以后的鲁庄公,未来的诸侯。因为其母生他的日子,与桓公的生日恰好相同,故取名“同”。举行命名典礼,实际上是要求贵族亲友的承认而已。《左传》记载:“接以太牢。”太牢是杀牛。牛是贵重的动物,一般不轻易杀它作为祭祀,小牢是杀猪和羊。由此可见鲁桓公对其太子的生日之重视和隆重。在命名典礼时,鲁桓公还问贵族申儒命名的意义和方法。申儒回答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原作名生。有误。今改正)为信,以德名为义,以类名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以生名”,即以出生时孩子的特征取名,如鲁公子友出生时,有纹在其手上,好像“友”字,故取名为“友”。“以德名”,如太王感到将来文王必定昌盛,故取名“昌”。以类名,如孔子出生时头部突出像尼丘(山名)故取名“丘”。取于物,如孔鲤出生时,有人送鱼来,故取名“鲤”。取于父,因鲁庄公出生时与其父桓公同日,故桓公取名“同”。古人取名并不完全如申儒所说只此五类,不过他的概括有相当的普遍性。这当然也只有贵族子弟这样,平民就不能那么讲究了。

到二十岁时,贵族家庭认为其子弟已长大成人,就应该举行冠礼。在举行冠礼时,其父母就要邀请贵族亲友前来,在大厅里为其子弟取一个与名意义相应的字。因此取字表示他不但身体已经长大成熟,而且具有知识和武艺能力,已成为贵族了。从此之后他可以参加贵族所有的礼仪活动和政治活动。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