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精彩的心理刻画,成功之处就在于运用了神态描写,如“沁出了汗珠”、“通红的脸”、“长舒了口气”,多感觉(听觉、触觉)多层次(老师过来前、老师过来时、老师走过后)地表达了作者紧张、侥幸而后又陷入矛盾的多重心理。

3、梦境则是作者完全脱离了现实社会,进入梦境而传达一种“日有所思,夜有所想”的意念。人在梦中实现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实现的愿望。但这也更能反映作者现实中迫切的心理活动。梦境也是一种幻觉,但完全凌越在幻觉之上。如魏巍《我的老师》的“梦中寻师”一段:

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迷迷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

通过这一段梦境的描绘,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就跃然纸上,这是现实中作者情感的一种迫切宣泄,急切、强烈的生念师的感情一目了然!

4、幻觉描写,人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看到或听到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把这些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这种方法,缥缈神奇,可达到“似有若无,亦真亦幻”的境界,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幻觉描写常用的提示语如“似乎看见,仿佛听到”等。

如下面两段学生习作:

对于考试,我向来都是比较反感的,一拿到试卷,心里就像灌了胆汁一样,苦涩无比,而脑海里则成了一张白纸,只有一个字蹦来蹦去,“烦、烦、烦”,说夸张一点,烦的我可能连1+1=?都不知道。此时,我恨不得让自己立刻化为空气,永远消失!

此段的幻觉描写颇为典型,人的大脑不是一张白纸,这是小作者感到被烦恼包围时的幻觉,无形变为有形,空白的大脑只有一个活蹦乱跳的“烦”字,要比苍白无力地说一句“我烦死了。”更加鲜明形象,使人对小作者的厌烦心理体会更深。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