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思维的主要渠道,着重于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然而在素质教学的今天,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许多学生一提写作文就感到头疼,觉得没什么可写。学生写的作文,死板硬套,缺乏新意,不仅学生头疼,老师更急。我觉得要改变学生“没什么可写”的窘况,应该着眼于以下方面: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大作文教学观。

目前,学校的作文训练普遍侧重于语言训练,偏向于应试,应该让作文观察、思维和语言训练有机结合,着眼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整体发展,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把定向思维和随机观察思维结合起来,把观察思维和书面表达结合起来。例如,学了以写景状物课文为主的一个单元后,如布置学生写《小狗》为题的作文,事先就得教会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小狗,并一边观察一边组织语言,这就是定向思维。若在学生观察小狗时,小狗突然遇到陌生人会变得凶恶,并对着陌生人狂吠起来,还跟踪了这个陌生人,从而引起观察者特别的兴趣和思索,这就是随机观察思维。只有将这两种观察思维结合起来,才能使文章有动有静、有起有伏,才能把景物的特点具体地描述出来,文章活了,自然生动了。

二、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克服小学生怕作文心理的关键就是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作文。首先要提倡学生写真实的生活。作文不能过分强调虚构,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去认认真真地生活,细致入微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库存,日积月累为作文准备好了材料,从而在写作文时觉得心里有底,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这样就逐渐培养起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其次要肯定学生在作文中的每一个优点。作文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创造性运用,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为此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对于学生付出的努力,我们做教师的要用诚恳的态度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成功,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发现习作中的可取之处,哪怕是一点一滴,一词一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虽然这只是一些小小的成功,但是学生可以从中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初步产生兴趣。

三、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材料。

先有“米”而后才能“炊”,写作文也得先有“米”,这个“米”便是作文的材料。一篇作文质量如何,先要看有无充实的内容,平时的材料积累对于提高作文水平很有帮助。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多读、多看、多写的习惯。多读即从博览中汲取材料。课内外阅读是更快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捷径,以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陶冶情操,获取作文材料;多看即留心观察事物,搜集写作材料。鼓励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周围的人和事,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等等都是很好的观察对象。观察时,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录下来,哪怕只是一个梗概,对写好作文也是有帮助的;多写即多动笔,学生根据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和亲身经历过的题材,经过加工,通过写作反映出来,无论从哪个角度,只要长期多练习,肯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学生厌恶写作,觉得无话可说,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客观现象,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树立大作文教学观,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加学生自主体验,积极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夯实基础,树立目标,切实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