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是以儒、佛思想为主要道德理念的国家,历来十分重视道德教育。近代学校体制建立之时,称为“修 身课”的道德课便被定位于各科之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曾对韩国实行了三年的“军事管辖”,将自 己的道德教育模式移植到韩国,废除韩国道德课,在社会科中进行地理、历史、道德教育。但是,韩国政府独 立执政后,于1955年8 月颁布第一次教育课程(相当于我国的课程标准)时便恢复了专门的道德教育,期间相 隔不到十年。几十年来,韩国的教育课程已颁布七次,道德课始终保持着它的主要课程地位,道德课的内容亦 得到不断完善。

一、韩国道德课的教育目标

韩国的道德课从第一次教育课程颁布至今,经历七次改革,从道德课目标角度可将它分为三个阶段,每一 次道德课目标的转换,都是其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强有力推动的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一次教育课程实施期间为第一阶段(1945年—1962年),可称美式民主化理念的 推行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派遣阿诺德长官在韩国设立军政厅,对其进行全方位改造,旨在帮助 韩国尽快消除殖民地时期影响,建构新的国家体系,并在意识形态上积极推进美国式民主化理念,预备冷战时 期的到来。道德课的特殊作用使它一开始就成为改革的重点部分。韩国于1945年9月22 日公布的第一个关于学 校教育的章程规定,废除修身课并在社会科中进行道德教育,随后颁布的“教育法”指出,社会科的教育目标 为:“使受教育者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道义、责任感、公民意识及合作精神;教育学生 了解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培养民族精神、独立自主精神与国际合作精神”。(注:[韩]教育课程、教科书研 究会:《韩国教科教育课程之变迁》,大韩教科书株式会社,1990年12月出版,第82页。)从强调儒家之忠孝 到宣扬道义、责任感与公民意识,不能不说是韩国道德课目标一个较大意义上的转变。这次改革不仅奠定了韩 国战后道德教育目标的理念基础,而且为韩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虽然韩国在1955年8 月 颁布第一次教育课程恢复了道德课,但对教育目标却没做明确的表述,仍然沿袭了1945年教育法中的规定为其 目标。

第二阶段为朴正熙、全斗焕长达二十多年的军人政府执政期(1962年—1987年),也是韩国国家主义道德 理念的推行期。通过军事政变掌握政权的朴正熙认为,要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现状,必须从国民意识改造开始 。1962年2月朴执政翌年,韩国教育部颁布第二次教育课程, 对道德课进行了全面改革,道德课目标强调国民 意识的培养,呼吁学生服务于社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可称国家主义道德教育理念的开端。这次改 革将道德课目标设定为:“教育学生了解基本的行为规范,养成符合礼节的行为习惯;教育学生时常反省自己 、按照良心生活;教育学生在社会上找好自己的岗位,为建设愉快、和睦、健康的社会作出贡献;教育学生领 悟民主主义的优越性和共产主义的错误本质,热爱国家和民族”。(注:[韩]教育课程、教科书研究会:《 韩国教科教育课程之变迁》,大韩教科书株式会社,1990年12月出版,第89页。)此外,出于冷战需要,这次 改革还增加了反共教育的内容,甚至将名称从原来的“道义”改为“反共道德”。朴正熙于1968年颁布的“国 民教育宪章”更是大力宣扬民族中兴的伟大使命,呼吁国民以国家利益为重。“国民教育宪章”虽然不作为专 门的道德课目标,但它一经颁布便作为国家的教育方针刊登在所有中小学教科书第一页上,并要求在学校活动 中公开诵读,对道德课产生了极大影响。“国民教育宪章”的颁布,标志着韩国的道德课目标进入到国家主义 道德理念时期。随后执政的全斗焕亦继承了朴正熙的统治方式,直到八十年代后期,道德课目标始终没有太大 改变。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