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月相变化学生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在先前的学习中,学生对月球以及月球的运动又有哪些知识储备?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到过月亮是有圆缺变化的,能够知道农历十五是满月。在上一节课学习中也了解了月球是自身不会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球在绕着地球逆时针运行等。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又规律性的。学生根据生活中的记忆,画出月相的变化,再通过小组以及全班的交流比较,初步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同时通过模拟实验,对原先的月相变化规律进行一次检验。

对月相变化的规律的认识,要让学生真正形成,仅仅靠记忆画和模拟实验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真实的记录是最具有说服力的,这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方法是有利的。促进学生开展课后观察活动,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课后观察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明了做什么,怎么做。另一方面,在课堂中留下争议的问题,需要学生用事实去确定。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

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坚持记录的习惯。

2.初步形成观察月相的兴趣。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亮面在右侧;下半月由圆到缺,亮面在左侧。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和相应的农历时间。

【教学准备】

上半月月相绘制图、模拟实验记录图、模拟月球的黑白球等。

【教学过程】

(一)画月相

1.苏轼的《水调歌头》引入,引出月相话题。(圆缺变化)

2.出示月相的若干个照片,使学生了解圆缺变化中看到的亮的部分是月球反射太阳光的结果。

3.学生画一个印象中的月相。

4.提问:所画的这些月相都真实出现过吗?

(二)月相的规律

1.提问:这些月相的出现是否存在一定的先后持续?

2.每生画一组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图。

3.在小组中先讨论交流:所画的月相规律是否都一样?有哪些不同之处?

4.全班交流,达成对月相规律的初步共识。

(由缺到圆,亮面的方向、位置,初七八后明暗交界处是凸还是凹)

5.讨论:农历下半月的月相规律

6.小结:指出学生对月相规律还存在的不同意见,并指明这些月相是大家凭平时的印象得出的结果,并不是对月相进行观察记录的结果。

(三)模拟月相变化

1.学生带着以下三组问题自学书本“模拟月相变化”P49大标题开始到P50第一自然段。

⑴用什么模拟月球、地球上观察月相的人?还要模拟什么?

⑵月球是如何运动的?

⑶进行模拟月球运动的同学在进行“运动”时要注意哪些?

2.讨论交流上述三组问题,重点强调“模拟月球运动的同学进行‘运行’时要注意什么”。

3.分小组内进行月相模拟活动,观察者记录观察到的“月相”。

4.根据模拟实验的记录结果,重新认识月相变化的规律,纠正前面所画月相规律图中存在的问题。

5.小结:月相模拟实验不能等同真实的月相。

(四)课后观察月相

1.在课堂内我们无法观察到真实的月相,只有记录下真实的月相才最具有说服力。

2.引导学生确定观察月相的时间,清晨或傍晚观察月相。

3.思考讨论:观察月相,主要观察记录月相的哪些内容?

4.引导学生了解月相的记录内容:月相的形状、亮面的朝向、月相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以及观察时的具体时刻等。

5.说说在观察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问题或困难。

板书设计:

月相变化

亮面在右侧

上半月

圆 缺

下半月

亮面在左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