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字希文,出生于公元989年,祖先为邠州(今陕西彬县)人,后迁江苏吴县(今江苏吴县)定居。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刚毅清白,不畏权贵,在北宋王朝任职近四十年中,多次受挫,百折不挠。他为挽救宋朝的政治危机,坚持改革;北部边境吃紧,他率军防御,使西夏不敢进犯宋境,当时就有“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歌谣传诵;他做地方官时,兴利除弊,政绩卓著,官至副宰相。其代表作有《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中反映了他崇高的思想品德,也喊出了当时所有爱国文人的心声。

范仲淹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和他自幼刻苦读书有着密切的关系。

范仲淹的父亲范墉是宋太宗端拱(年号)年间的一名下层官员,初任武宁军(今徐州)节度掌书记。范墉很有学识,对范仲淹寄予厚望,要求严格。为此,从范仲淹刚会走路、学说话时候开始,便教他读书识字。万万没有料到的是,在范仲淹出生两年后,范墉就去世了。从此,范仲淹的家境每况愈下,生活日益艰难。不久,终因无法维持生计,范仲淹的母亲谢氏带着他改嫁,来到了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县)一位姓朱的家中,范仲淹遂改姓朱,起名叫说,成为朱家的一员。他的继父膝下无子,见他幼小敏捷,倒也很喜欢他,从他一进入朱家大门,就继续教他读书、识字。范仲淹人小志大,学习刻苦勤奋,到五六岁时,就背会了几百首诗,认识了几千字,能吟诗、写短文。当他七八岁的时候,继父就感到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再教他了,便把他送到私塾学堂去读书。这位私塾老师虽然是个落难举子,但学问在方圆十里八乡还是很有名气的,尤其以讲解《春秋》、《尚书》著称。范仲淹对老师十分敬仰,听讲认真,学习勤奋,成绩突出,在学堂内,常常是名列榜首。

两年后,范仲淹便学完了五经,也已经能写出很好的诗文了。老师见范仲淹才华出众,很有前途,心中很是爱惜;为了鼓励范仲淹更好地学习,老师给他讲述了他的身世,以及他的生父范墉的情况。老师没想到这件事使范仲淹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和震惊,决心重振范家门风。于是他哭着告别了母亲,毅然离开朱家,回到家乡,投靠到他的一个亲戚家中。他的亲戚深为范仲淹的少年有志惊喜,尽管家中日子也很艰难,仍表示愿意供他读书。

为了发愤读书,范仲淹借住在长山县醴泉寺的一间僧房中。在这里,他自己做饭吃。为了尽量减轻亲戚家的负担,他生活十分节俭,每天只烧一小锅粥,等到粥冷却凝固后,用刀划成四块,一天吃两餐,每餐就着咸菜,只吃两块。不久,寺内住持发现了,深为他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仍然锲而不舍读书的精神所感动,便用“断齑划粥”称赞他。后来,“断齑划粥”便作为一个成语流传下来,常常被人们用来自勉或教育子女。

几年后,范仲淹感到长山毕竟是穷乡僻壤,找不到可以请教的老师,便想外出拜师求学。不久,他听说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南)有个学舍,叫应天府书院(宋真宗大中祥符初,应天府有个富户叫曹城,捐资修建学舍一百五十间,聚书一千五百卷,被朝廷赐名“应天府书院”),很有名气,便不顾路途遥远,到南京学舍求学。

这应天府书院,是当时宋朝著名书院之一,最早是著名儒士戚同文讲学的地方。书院广招有才学子,聘名师讲授,学习气氛十分浓厚。范仲淹以其才华被书院录取就读。

在这里,范仲淹仿佛走进了另一个天地。宽敞的学舍、众多的学生、有名的老师、大量的藏书,使他大开眼界,更加激起他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不分昼夜地读书,读倦了,就用冷水浇头,提起精神,继续攻读。有一次,宋真宗朝拜亳州太清宫,路过南京,同学们都争着去看皇帝,唯有范仲淹不为所动,仍然全神贯注地闭门读书。在生活上,学院对贫困学生虽有补助,但范仲淹依然坚持“断齑划粥”的艰苦生活,省下钱来,再去买书。当时,他有个比较要好的同学,是南京留守的儿子,家中很是富有。这位同学见范仲淹过着如此贫困的生活,还发奋读书,深受感动,就把范仲淹的情况告诉了父亲。那留守听了,也被感动,便叫儿子每天拿些好的饭菜给范仲淹吃。

范仲淹对这位同学的关心深表感谢,但对其所赠饭菜,却坚决不受;有时实在推辞不掉,他便勉强接受下来,直到这些饭菜放坏了,他仍然一口未动。这位同学见此,不高兴地对范仲淹说:“我父亲听说你学习刻苦,对你很是敬重;听说你生活艰苦,又很是同情,所以才让我拿些食品来慰问你,可你一点也不吃,这不辜负了我父的一片心意了吗?难道你吃了这些饭菜,就会影响你将来清正廉洁的好名声吗?”

范仲淹一听,连忙解释说:“对你和令尊的一片好意,我深深理解,深表感谢。不过,我过去长期吃粥,已成习惯了,如果现在我享受这样好的食物,以后怎么再过吃粥的生活呢?”

那位同学听了,对他的志气和情操更加佩服。从此以后,不但不再给他送食物,还时常和他一块吃粥就咸菜。

就这样,范仲淹忍受了别人不能忍受的艰难,以读书作为最大的乐趣。功夫不负有志人。五载寒窗苦读,使范仲淹通六经、览百家、善诗文,终于成了博学多识的人才。

公元1015年,范仲淹以其渊博的知识,一举中第,考中进士,名列榜首,时年二十七岁。

范仲淹中举后,朝廷授他广德军司理参军,不久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从此走上仕途。

直到这时,范仲淹才把他的母亲和继父接来赡养,同时也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

范仲淹为官后,逐步升迁,虽然因直谏几次受挫,终在公元1043年,以防御西夏有功,拜任参知政事,升为副宰相。

公元1052年一月,范仲淹迁徙颍州,赴任途中,因病在徐州去世。有《范文正公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