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字希仁,出生于公元999年,安徽合肥人。北宋仁宗年间中进士,官至枢密副使。他为官期间,为政清廉,力解民困,憎恨奸佞,不畏权贵,执法严峻,贵戚官宦无不惧惮,深为京师百姓称道。京师百姓常言:“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则更加说明了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包拯刚刚生下时,浑身漆黑,两眼放光,甚是吓人。他的父亲包怀以为是个不祥之物,心中很是不快。此时,包怀次子包海也在发愁,对妻子私下说:“好端端的一个二一添作五的产业,现在又要三一三剩一了。”

其妻言道:“父亲正以为那黑孩子是不祥之兆,你若前去加把火,不就少了一个分家产的吗?”

包海一听大喜,立即跑去对父亲说:“父亲年近七旬,母亲也过半百,如今又生了这样一个似妖如怪的异儿,倘若传了出去,岂不让人耻笑吗?”

包怀听后,觉得甚是有理,遂令他抱出扔至荒郊野外。等母亲醒来后,包海竟对她谎称三弟生下后就死掉了。

然而,包怀的长子包山却为人忠厚,心地善良,不忍看着三弟就此丧生,又将他偷偷地抱回。恰巧他的妻子王氏这时也产下一子,怀中有奶,便让妻子将三弟和他的儿子一起抚养起来。几天后,包山又觉得妻子奶水有限,养两个孩子不够,况且万一露风出去,三弟性命仍然难保,便和妻子商议,把亲儿子寄养他人家中,让妻子只奶三弟一人。

他的妻子王氏不但心地善良,也是个有识之人。她见三弟皮肤虽然漆黑,但眼明耳大,鼻直口方,五官端正,将来定然聪慧有为,而且又是丈夫的胞弟,便同意了丈夫的意见。为了掩人耳目,她还和三弟母子相称。

当小包拯长到两岁的时候,王氏教他读书识字,他一学就会,而且记忆力很强,一日学百余字不会忘记,包山夫妻越发高兴。

光阴如梭,日月如箭,一晃几年过去,小包拯已经六岁了,长得结实聪慧,有识明理,甚得包山夫妻欢喜。

这一日,正值包拯的母亲寿诞之日,包怀自设家宴,不请外客,只有家人。正在一家人欢天喜地地为老妇人周氏祝寿的时候,包拯突然来到面前,跪倒在地,彬彬有礼地说:“祝祖母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包拯言毕,又连着磕了三个响头,喜得周氏一把将其搂入怀中说:“好个聪明的乖孙儿!”

不料,周氏话刚说完,竟又两眼发红,伤心地落下泪来,接着泣不成声地说:“你那小三叔如果活着,也应该像你这样大了!”

包怀和他的次子包海听后,心中发虚,只好低下头来,不敢言语。

长子包山见时机已到,遂向妻子王氏使了个眼色。王氏会意,立即起身离座,跪在周氏的面前说:“求婆婆恕儿媳胆大之罪,此子便是我那三弟!”

一句话,惊得众人目瞪口呆,似陷入云雾,摸不着头脑,小包拯也愣在了当场;特别是包怀和他的次子包海,更是吓得脸色都变了。

只听王氏继续道:“当时,儿媳见婆婆年龄大,怕乳食不足,担不起喂奶孩子的辛苦,故将三弟暗暗抱走,不敢让人知晓,时至今日,见婆婆如此思念三弟,再不忍隐瞒,才以实情相告!”

小包拯听罢,更是泪流满面,对王氏肃然起敬。

由于王氏隐去了包拯被弃荒郊的一节,包怀和包海才心中稍安。

周氏一听,心中大喜,连忙起身,将王氏扶起,拉到身边坐下说:“如此说来,为婆婆的应该首先感谢你对我儿的抚养之恩,贤媳可真是天下第一贤德的人!只是我那可怜的小孙子又身在何处呢?”

王氏禀道:“婆母放心,只因当初儿媳奶水只够养育三弟一人,故将你孙儿寄养在别人家,如今也和三弟一样大了。”

周氏听罢,立即命人将其领来,见他和自己的三儿果然一般高低,只是相貌不同罢了,周氏心中越发欢喜。

那包海夫妇无可奈何,灰溜溜地立在一边,脸上挂着不自然的笑。

父亲包怀更感自责,想想当初一节,总感到对不起夫人:如今看着活蹦乱跳的叔侄两人,不知是感激,还是惭愧,望着儿媳王氏不知说什么才好,只是不停流泪。

随后,小包拯认过父母,老夫人为儿子取名三黑,又让包拯改称包山夫妇为兄嫂。

然而,只有六岁的包拯,却在父母的面前,郑重地走到大嫂跟前,双膝跪地说:“我虽然有了父母,但你仍然是我的‘嫂娘’,你对我的养育之恩,我将永世不忘!”

后来,包拯和王氏虽然以叔嫂相称,可包拯长大后一直对王氏像母亲一样侍奉,像对母亲一样尊重。

包拯自从寿诞认母之后,周氏决定让包拯继续留在王氏身边。这是因为,周氏感到他和王氏虽为叔嫂关系,但一直母子相称,情深意厚,不忍让他回到自己身边而冷落了王氏;另一方面,感到包拯在王氏身边几年,如此知书达理,俱为王氏之功,为了使儿子尽快成才,也应该把他留在王氏身边。包山夫妇几年来也深感三弟聪明机警,非一般儿童可比,也是不愿分离,如今听母亲一说,异常高兴,便痛快地答应了。从此,包山夫妇对包拯教导更加尽心。

有一天,王氏把包拯和儿子包勉一起叫到跟前,想测验一下他们将来的志向,于是问道:

“你们说说看,长大以后想做什么事呢?”

包勉抢先回答说:“我想继承父亲的家业,把它发扬光大,使包家成为全县第一富豪!”

包山插话说:“做富豪可以,但必须像你祖父那样,靠劳动致富,而且还要乐善好施、安分守己,切不可做出危害乡亲们的事来。”

包勉本以为自己的志向肯定能受到父母的夸奖,没想到却引来一通说教,很是扫兴,心中虽然不快,但也只能点头称是。

王氏见包拯低头不语,便问他说:“三弟将来想做什么事呢?”

包拯回答:“我要读书做官!”

包山听三弟这样回答,眼睛一亮,插话问道:“想做什么样的官呢?”

包拯慷慨回答:“我要做汉朝龚遂、唐朝狄仁杰那样的官,维护正义,除暴安良。”

包山夫妇听后,更感三弟出语不凡,胸怀大志,甚是满意地相对而笑。

王氏又进一步说道:“龚遂、狄仁杰的确是受人称颂的清官,可他们有破案的才能,你有吗?”

这一问,倒引起了包拯的兴致,顺口答道:“破案有什么难的?我可以学呀!只要善于动脑、肯于钻研,没有破不了的案子。”

王氏听后,灵机一动,然后笑着说:“那好,如今嫂嫂正有一个案子,你能破吗?”

包拯说:“嫂嫂请讲,有什么破不了的案子,尽管说来,我帮你破了就是!”

接着,王氏令家人在村中找来十个年龄不相上下的孩子,拿出十个煮熟的鸡蛋,暗中先让其中的一个孩子吃掉一个,然后对包拯说:“我本来煮了十个鸡蛋,想分给他们每人一个,不想一眼没看到,竟让他们偷吃了一个。你破破这个案子,他们十个人中是谁偷吃了鸡蛋呢?”

包拯听后,望着站在那里的十个孩童,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于是笑着对嫂嫂说:“请嫂嫂命人端十碗水来。”

王氏照办了。然后,包拯在每个人面前放上一碗水,让他们每人喝水漱漱口,再吐到碗内。十个孩童也照办了。

包拯对他们漱过口的水挨个查看,发现第五个碗中有蛋黄和蛋清碎屑出现,也不言语,待全部查看完毕,才当场把第五个孩童叫出说:“我已断定,嫂嫂丢的那个鸡蛋是他吃了。”

众人听后,无不惊得目瞪口呆。有的说包拯能掐会算,有的说包拯未卜先知,还有的说包拯会相面。

最后,还是王氏问道:“三弟,给大家说说看,你是怎样破这个案子的?”

包拯笑道:“事情很简单,因为他刚刚吃过鸡蛋,牙缝中必然留有痕迹,特别是蛋黄,最易沾牙缝,所以用水一漱口,就掉出来了!”

包山夫妇一听,更加感到包拯的确不是凡人,将来肯定大有作为,从此对他更加爱惜。

光阴荏苒,一晃数年过去,包拯已是十六岁了,他提笔有文,出口成诗,满腹经纶

就在这年秋天,包拯一举考中生员,成了秀才;公元1027年,考中进士,授官大理寺评事,从此走上了仕途,开始了他为官清廉、惩恶扬善的一生,最终成为千古传诵的“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