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指出:安全感并不是天生的,安全感建立在孩子幼年时期,特别是孩子3岁前。

安全感一直是家长忽视和不太在意的一部分,然而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往往是是怯懦的,草木皆兵、画地为牢。

马斯洛曾这样描述缺乏安全感的人:感觉世界是一个充满威胁的丛林,大多数人是危险且自私的;感觉到被拒绝和被孤立,充满焦虑和敌意,常常感到悲观和不开心,有紧张和冲突的迹象;行为多为内在倾向,因为罪恶感感到烦恼;自尊上受到干扰,往往是神经质的;通常以自我为中心;持续不断地充满着对世界的渴望。

孩子的生存环境很简单,他们只能从家长身上获取安全感,特别是小婴儿,父母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是否具有充足的安全感。

拒绝吓唬孩子

似乎现在威胁、恐吓普遍成为了暂时性安抚孩子的一个手段。

“你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你再不听话,我就叫警察叔叔来抓你”

“你不做完作业等下就把你关进小黑屋”

在孩子犯错或者哭闹的时候总能听见这些话,确实有时候孩子会因为害怕停止哭泣,顺应父母,但与此同时也吓走了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还不能分辨父母所说的话的真实性,他们会一味的选择相信父母,长此以往,他们会认同小黑屋的存在,将警察叔叔视作可怕的人等等,也会一直害怕着。

小时候,我经常会和小伙伴玩到很晚,每次都会等到天黑了才回家。妈妈为了让我早点回家就会吓唬我说晚上有鬼,很可怕很厉害,专门捉晚上一个人在外边玩的小孩。

被吓的次数多了,我就再也不敢晚上独自一人出门,相信这个世界真的有鬼的存在,对黑暗的害怕也一直持续了很长的时间。恐吓会让孩子胆小、敏感多疑,极度缺乏安全感,并且会让孩子对很多事物产生错误的认知,而这种影响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良好的父母情绪

依恋关系理论认为,孩子的生存需要各种物资和安全的环境,父母是孩子最主要的依恋对象,只有父母和孩子之间有良好的联结和互动,孩子才会有充足的安全感。

大量的调查显示:父母情绪稳定,孩子更具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情绪稳定是第一位的。不难发现,那些父母性格温和、情绪稳定的的孩子,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强 ,更愿意接受生活的挑战。而那些父母性格强势、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更容易走极端,往往缺乏对生活最起码的安全感。

稳定的养育环境

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养育环境,是给孩子带来心理安全感的重要保证。美国儿童心理学家Dr.Lori Woodring认为:孩子6岁前,父母最好避免搬家。因为一个孩子的安全感,往往跟固定的东西有关联,比如固定的生活环境、固定的养育着等,有人称之为“陌生敏感期”。

有些父母会因为自己工作等各种原因频繁搬家并且更换孩子的上学环境,而孩子正处于成长时期,每到一个新的环境,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

孩子都需要自己的玩伴,频繁搬家的后果导致孩子每次和自己的朋友或者同学熟悉之后就需要面对分离,长此以往,孩子会因为害怕分离而减少自己对感情的付出。所以,固定的玩伴和熟悉的环境对孩子建立安全感具有重大的作用。

一个人只有拥有足够的安全感,他才有信任和被信任的勇气,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坚定不害怕,用淡定从容的态度去接纳每一种改变和挑战,并且越挫越勇。

而安全感的来源正是父母对孩子正确的早期教育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