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介绍

《生活中的秘密》是语义认知类的游戏。语义认知能力指的是对词语信息的理解能力。比如理解一个词的意思,理解“动物”,“植物”等一些类别,。理解“大”、“小”等一些关系,都需要这种能力。本单元的游戏活动主要是发展幼儿对物品之间关系的理解。

在活动中,我们给幼儿提供了许多常见的物品,让幼儿在了解这些物品的同时,将具有某种关系的物品一一对应。通过活动,加深幼儿对以下六种关系的理解:“做某件事情需要用到的感觉器官”、“整体与部分”、“容纳与被容纳”、“物品与分割工具”、“做一件事情同时要用到的两样物品”、“材料与加工物品”,并找出具有相同关系的其它物品,加深幼儿对以上6种关系的理解。本单元由四部分活动组成。

游戏活动安排

活动一 秘密一

活动二 秘密二

活动三 秘密三

活动四 秘密四

游戏目标

理解事物之间的六种关系

根据给定的两个物体之间的关系,推理找出具有相同关系的其它事物

游戏材料目录

教具:汽车大卡片1张、车轮大卡片2张、红边大卡片10张、蓝边大卡片12张、紫边大卡片12张

幼儿游戏材料:<整体与部分>/<做―件事情同时要用到的两样物品>双面游戏图1张,<容纳与被容纳>/<物品与分割工具>双面,游戏图1张,卡片1、2、3(共25张小卡片),<容纳与被容纳>贴画1张,<整体与部分>贴标记贴画1张,储卡袋2套

活动一 秘密一

游戏材料准备:

教具:汽车大卡片1张、车轮大卡片2张、红边大卡片10张

幼儿材料:红边卡片10张、<整体与部分>游戏图1张、<整体与部分>贴标记贴画1张

重点:

理解“做某件事情需要用到的感觉器官”和“整体与部分”两种关系,并找出具有这两种关系的其它事物。

活动过程:

(一)利用实物或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幼儿理解“做某件事情需要用到的感觉器官”。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采用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帮助幼儿理解“做某件事情需要用到的感觉器官”的关系。可用“做…要用到……”来表达这种关系。

例1:用书本引出“看书需要用到眼睛”。让幼儿将眼睛闭上,然后出示一本书,让幼儿说说闭上眼睛看到了什么?让幼儿睁开眼睛,然后出示一本书,让幼儿说说看到了什么?教师帮助幼儿总结:看书要用眼睛。

例2:利用饮料引出“喝饮料需要用到嘴巴”。出示1瓶饮料,让幼儿分别用耳朵和眼睛品尝饮料是什么味道的?然后总钍=喝饮料要用到嘴巴。

(二)引导幼儿观察6张红边物品大卡片(电视机、收音机、电话、花、饮料、书),说出物品的名称。在说出物品名称的同时,教师可引导幼儿说出与物品有关的相应动词,如打电话、看电视、听收音机等,为后面的活动作铺垫。

(三)教师逐一出示6张红边物品大卡片,幼儿根据“做某件事情需要用到的感觉器官”的关系,从自己的感觉器官小卡片中找出相应的感官卡片,并说出理由。教师可以“做……时要用到……”的语言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活动中,可提醒幼儿: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可能要用到多种感觉器官,可用多张感官卡片表示,如欣赏花需要用到眼睛和鼻子两种感官。可让幼儿利用教具大卡片展示操作结果,并针对性地帮助幼儿进行总结。 答案参考:

(四)教师出示四张红边感官大卡片,让幼儿说一说在生活中做哪些事情要用到这些感觉器官。可引导幼儿说说在生活中做什么事情同时用到2―3个感觉器官。 可将幼儿的答案记录下来,帮助幼儿进行总结。

(五)教师利用实物或出示汽车大卡片和车轮大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后,将其拼接成―辆完整的汽车,然后引导幼儿说出汽车和车轮之间的关系(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引导幼儿讨论汽车大卡片上缺少了什么,为什么车不能没有车轮,缺少一部分对整体有什么影响。引出“车轮”是“汽车”的一部分。

(六)幼儿操作:观察<整体与部分>游戏图,将具有“整体与部分”关系的一组物品贴上相同的标记贴画,并说出理由。操作时,教师可先引导幼儿观察、说出物品的名称,然后再找出与其有关系的物品,在各自下面的小圆圈里贴上相同颜色的标记贴画。不必要求幼儿说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要幼儿能用自己的语言恰当地表遗“……是……的一部分”就可以了。

答案参考:

车 轮――汽 车 瓜 子――向日葵

树 叶――树 橘子辨――橘 子

灯 泡――台 灯 蒜 瓣――蒜

(七)教师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找出具有“整体与部分”关系的事物。可将幼儿的答案记录下来,帮助幼儿进行总结。

活动延伸:

家长和幼儿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具有“做一件事情需要用到的感觉器官”和“整体与部分”关系的事物,并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

活动二 秘密二

游戏材料准备:

幼儿材料:<容纳与被容纳>贴画1张、<容纳与被容纳>/<物品与分割工具>双面游戏图1张、绿边卡片5张

重点:

理解“容纳与被容纳”和“物品与分割工具”两种关系,并找出具有这种关系的其它事物。

活动过程:

(一)利用实物或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幼儿理解.“容纳与被容纳”的关系。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采用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帮助幼儿理解“容纳与被容纳”的关系。教师可用“……放在……里”来表达这种关系。如:教师出示铅笔和铅笔盒,请幼儿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幼儿说出铅笔可以放在铅笔盒里。

(二)引导幼儿观察<容纳与被容纳>贴画,说出上面物品的名称。

(三)幼儿操作:在贴画中找出具有“容纳与被容纳”关系的五组物品,贴在<容纳与被容纳>游戏图相应位置上,并说出理由。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以“……放在……里”的语言表述“容纳与被容纳”关系。如果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不同的答案,不必马上否定,可启发幼儿讨论放在哪里更合适。

答案参考

水桶一一水 鱼缸一一金鱼

书包――书 花瓶一一花

篮子――蔬菜 铅笔盒――铅笔

(四)教师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找出具有“容纳与被容纳”关系的物品。可帮助幼儿记录并进行总结。

(五)利用实物或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幼儿理解“物品与分割工具”的关系。例如:教师出示苹果,以“继续发现更多的秘密”引入活动,引导幼儿寻找苹果和水果刀之间的秘密。让幼儿讨论“用什么工具可以把苹果分开/削皮”,引出“物品与分割工具”的关系。可以“……的分割工具是……”或“……可以分开……”来表述这种关系。

(六)让幼儿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之间具有“物品与分割工具”的关系。教师还可启发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这种关系。

(七)幼儿操作:观察<物品与分割工具>游戏图,根据给出的示例,从自己的绿边卡片中,找出和游戏图上面一组物品具有同种关系的卡片对应摆放在相应的空格里。操作后,教师可引导幼儿说出相应的动词,如“削”苹果、“切”白菜、“锯”木板、“劈”木头等。教师也可让幼儿边说动词边模仿动作,以加深对动词的理解。

活动延伸:

家长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具有“容纳与被容纳”和“物品与分割工具”关系的物品,帮助幼儿记录。

活动三 秘密三

游戏材料准备:

教具:蓝边大卡片12张

幼儿材料:<做―件事情同时要用到的两样物品>游戏图1张、蓝边卡片8张

重点:

理解“做一件事情同时要用到的两样物品”的关系,并找出具有这种关系的其它事物。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幼儿理解“做一件事情同时要用到的两样物品”的关系。 例如:教师做刷牙的动作,请幼儿讨论刷牙需要哪些物品,引导幼儿说出刷牙要有牙膏和牙风或者以扫地为例,引出扫地要用到扫帚和簸箕。

(二)出示6张蓝边大卡片(鼓、纸、扫帚、颜料、羽毛球、牙刷),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卡片上物品的名称和用途。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了解物品的功能,如“……可以用来干什么?是怎么用的,还需要用到什么”等等,为后面的游戏作铺垫。

(三)幼儿操作:观察<做一件事情同时要用到的两样物品>游戏图和自己的8张蓝边卡片,根据示例将蓝边卡片对应摆放在游戏图相应的位置上并说出理由。教师可以让幼儿利用大教具展示操作结果。

答案参考:

刷牙:牙刷/牙膏

扫地:扫帚/簸箕

画画:颜料/调色板 ・

打羽毛球:羽毛球/羽毛球拍

写字:白纸/铅笔

敲鼓:鼓/鼓捶

(四)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找出具有“做同―件事情同时要用到的两样物品”关系的事物。教师可引导幼儿模仿相应的动作,并用“做……要同时用……和……”的语言进行表述。

活动延伸:

家长和幼儿一起在生活中找一找,做哪些事情需要同时用到两样物品,帮助幼儿记录下来。

活动四 秘密四

游戏材料准备:

教具:紫边大卡片12张

幼儿材料:紫边卡片12张

重点:

理解“材料与加工物品”的关系,并找出具有这种关系的其它事物。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幼儿理解“材料与加工物品”的关系。例如:教师可让幼儿观察小椅子,说说椅子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二)教师出示6张紫边大卡片(布、土豆、毛线、砖头、水稻、木板),引导幼儿观察后说出物品的名称,并引导幼儿讨论:6张卡片上的物品分别可以做成什么东西?对幼儿不太熟悉的一些物品要给予适当的解释,可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一些相关的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加工过程,例如砖头、水稻和布可以加工成什么,是怎样加工的。

(三)幼儿观察自己的1 2张紫边卡片,分别说出物品的名称,然后找出具有“材料与加工物品”关系的两张卡片,摆放在―起并说出理由。教师可以“……是由……做成的”的语言引导幼儿寻找并表述这种关系。可让幼儿利用教具大卡片展示操作结果。

答案参考:

布匹――衣服 土豆――炸薯条

毛线――毛衣 砖头――房子

水稻――米饭木板――木凳

(四)教师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具有“材料与加工物品”关系的事物。还可以引导幼儿说说一种材料可以加工成哪些不同的物品,也可以准备一些实物,让幼儿说出制作它的原材料,扩大幼儿的知识面。

活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