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洲区邾城街城南小学 汪爱珍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体把握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及园中小品的独具匠心,感受晋祠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说明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比喻、对偶、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读句子,整体把握晋祠自然风景“三美”的特征及园中小品的独具匠心,感受晋祠之美。

2、学习说明与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山西晋祠的资料,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作准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整体感知

1、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山川锦绣,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名胜古迹呢?能介绍一下吗?(生自由说)

2、你们了解的名胜古迹还真不少,在我国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二十五公里处的悬翁山麓,晋水源头,有一片古建园林,统名“晋祠”。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在如画的美景中,历代劳动人民建筑了近百座殿、堂、阁、亭、台、桥、榭。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蜒穿流于祠庙殿宇之间,历史文物与自然风景荟萃一起,使游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晋祠的美也深深地吸引了梁衡,他游览了晋祠之后,忍不住写下了《美丽的晋祠》这一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到这被誉为山西“小江南”的古建园林里看一看吧。

3、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指导读出“美丽”一词的韵味)

4、自由读课文,将生字新词的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5、指名读课文。教师适时指导“拧(níng)”、“栏(lán)”、“祠(cí)”、“滨(bīn)”。

6、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们觉得这篇说明文与一般的说明文有什么不同吗?

(生自由回答,感悟作者将说明和描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作者以说明为骨架,以描写为血肉,在说明中插入描写,以描写来作更具体的说明,这样就能够使说明更形象、生动,这样的说明文称为“文艺性说明文”。

7、快速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哪句话概括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请用“ ”画出来。

全班交流,指名读:晋词的美,在山、在树、在水……

齐读这句话,体会它在全文中的作用(它既是全文的总起句,也是全文的中心句)。

8、再读这句话,你们发现它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吗?(引导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晋祠的观察是按由高到低的顺序展开的,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晋祠究竟如何美丽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真正感受这份“美丽”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2-5自然段

教学过程:

研读赏析,品味语言

一、教学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问:这里的山美在哪里?作者运用了一些修辞方法来描写山美的特点,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学生汇报,交流。

A、“这里的山、巍巍的山,有如一道屏障,长长的,又如伸开的双臂,将晋祠拥在怀中。”(两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山的特点是“巍巍的”、“长长的”,一个“拥”字既准确地表达出山与晋祠之间的地理关系,突现出晋祠在群山的怀抱中,又巧妙地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山对“晋祠”的“呵护”写得充满温情)。

B、“春日黄花,经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作者语言精炼,采用对偶句将山花烂漫、群芳争艳的绚丽风光与草木瘦劲秀挺,天空云淡风轻的秋景图进行了形象的对照,使人产生无限联想,难怪作者会用“心旷神怡”来表达登山的感受)。

3、齐读第2自然段,体会“山美”。

二、精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问:晋祠的树有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说明?

(古老苍劲,造型奇特;先分后总,最后一句总写了晋祠在古木荫护下给人的感受。)

2、在祠中的诸多树木中,作者的目光被三棵老树吸引了,它们是——(周柏、唐槐、左扭柏)

3、让我们来欣赏两棵古老苍劲的老树吧,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描写老树的句子?(指名读)能说说哪个词给你的印象最深吗?

(从“树干劲直”、“树皮皱裂”、“老干粗大”、“虬枝盘曲”可以体会出古老苍劲)

4、两棵树的形态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生配合读:

一棵顶上挑着—(生接)几根青青的疏枝。一个“挑”字,一个“疏”字,让你看到了什么?(生交流感受)。这就是周柏的疏朗之美。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这样称赞它:“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九百多年前就如此赞叹它的古老。

另一棵一簇簇——(生接)柔条,绿叶如盖,一个“柔”字,一个“盖”字,又让你看到了什么?(生交流感受)

这就是唐槐的浓密之美。

5、能用你的朗读来展现它们不同的风姿吗?(指导朗读)

6、再来看看那棵造型奇特的左扭柏吧!谁来读呢?(指名读)

听到同学的朗读,我也忍不住想读一读,请听老师读: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上)云霄,它的树皮的纹理一齐向左边(转)去,一圈一圈,纹丝不乱,像地下(冒)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掉)下了一根绳。

你发现老师读的与作者所写的不同吗?品味一下,作者的语言让你感受到什么?(生交流感受)

7、作者的语言细致而准确,观察的角度多样,把说明对象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后,再齐读)

8、再看看其他的树木吧!(指名读)

“还有水边殿外的松柏槐柳,无不显出苍劲的风骨,以造型奇特见长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无一而足。”

你的眼前还出现了哪些古树?(鼓励学生发挥想像,相机理解“偃如老妪负水”、“挺如壮士托天”)

8、漫步晋祠中,满日苍翠,难怪作者会说:晋祠在古木的——(生接读)荫护下,显得分外幽静、典雅。

三、精读第4自然段

1、生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水多、清、静、柔的句子。

2、学生汇报、交流。

A、水“多”

①“在园里信步,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是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水的类别多,连用几个比喻,对仗工整地写出水的姿态各异,美不胜收。)

②“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那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亭台楼阁依水而建,倒影在水中隐约晃动,几百间建筑都是如此,水真多呀!一个“漂”字还可以说明晋祠的水流势不大,波平浪静。

B、水“清”

“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无论多深的水,只要光线好,游鱼碎石,历历可见”。(绝:指独一无二,绝无仅有,区别于“冉冉不绝”的“绝”:断的意思)

C、水“静”

“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既能从听觉角度写出水的长流不绝,又能运用“鸟鸣山更幽”的反衬方法,通过写“叮叮咚咚”的声响突出晋祠的水的静)。

D、水“柔”

“水的流势都不大,清清的微波,将长长的草蔓拉成一缕缕的丝,铺在河底,挂在岸边,会着那些金鱼、青苔以及石栏的倒影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榭,冉冉不绝。”(“流势不大”、“微波”直接写其柔,草蔓拉长成丝而不断,密密层层“铺在河底”,悬在岸边,侧面写其柔;水“织成一条条大飘带”,飘带被风一吹,就会飘拂不停,用一个精当的比喻,更显水“柔”。作者引用李白的诗句,也是为了突出晋祠的水如碧玉般温润柔美的特点。

3、同学们,让我们再次体会晋祠的水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吧!齐读第4自然段。

四、略读第5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描写“园中小品”以及“名人题永”特点的词语,并作标记。

2、学生汇报、交流

作者运用举例的说明方法,列举石雕小和尚石雕大虎的例子,说明园中小品极具匠心的特点。在表达上,于说明之中穿插生动形象的描写,如写小和尚的神态、动作栩栩如生。

3、男女生配合读,男生读“石雕小和尚”的句子,女生读“石雕老虎”的句子。园中小品如此独具匠心,难怪历代文人墨客要留下自己的墨宝,生齐读“历代文人墨客都看中了这个好地方……更为湖光山色平添了许多风韵”。

五、小结

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

1、将说明与描写结合在一起,在描写中大量使用比喻、拟人、对偶、引用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给读者留下了印象。在说明中插入描写,以描写来作更加具体的说明,从而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2、文章的结构特点:①从全文看是总分式结构,以“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为总起,后面分为四段具体说明、描写了晋祠山、树、水及园中小品、名人题咏的特点,行文线索清晰,结构严谨。②从第二部分来看,采用了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和并列的构段方式,对晋祠内景观的特点进行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的描写。

六、课外拓展

课外阅读吴伯萧的《难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