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于2008年4月参加邛崃市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竞赛,《黄河象》一课获邛崃市语文组一等奖,本文是该课的教学实录。

师:今天五一班的孩子真精神,相信这节课你们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现在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近黄河象,探索黄河象。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这篇课文是分几部分来介绍黄河象的。

生:三部分。

师:请看大屏幕,这里有五个字,读一读。

生读:挖 讲 陷 想 踩

师: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可以用哪三字作为课文三个部分的小标题。

师:第一部分你选择哪个字?

生:讲。

师:讲什么?

生:黄河象的样子。

师:板书—样子

师:第二部分你又选择了哪个字呢?

生:想。

师:根据第二部分内容组词。

生:假想。

师:谁假想了什么?

生: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师板书:来历。

师:第三部分你又选择了哪个字呢?

生:挖。

师:组个词。

生:挖掘。

师板书:挖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黄河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高大、完整。

师板书:高大、完整。

师:这是我们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大厅里见到的黄河象的化石,那黄河象刚发掘出来是什么样子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第8自然段 ,划出描写它刚出土时样子的句子。

生:汇报。化石……脚踩石头。

师:课件出示这句话。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看看它刚出土时到底是什么样子。

生:齐读。汇报:斜插沙土、脚踩石头。

师:板书:斜插沙土、脚踩石头。想想假如你就在挖掘现场,面对这斜插沙土,脚踩石头的黄河象化石,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它为什么会斜斜地插在沙土里呢?

生:这具黄河象化石为什么会保存得这样完整呢?

生:它为什么会插在沙土里而脚却踩着石头呢?

生:我从黄河象化石的姿势想到它可能是陷入一条小河而死。

师:是呀,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

生齐:它失足落水的一瞬间。

师:从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

生齐: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

师:对,由此我们的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在课文的哪里?

生:2-7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2-7自然段把你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或一句话作上符号多读几遍,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待会儿与同学们交流交流。

生:老象的右脚。。。。。深深 地陷了进去。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老象陷下去的一瞬间是多么地痛苦。

师:板书“陷”。并出示课件:老象……深 深 地陷了进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想想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从“一下子”体会到了老象陷进去的速度很快。

师:很好。还有吗?

生:来不及。

师: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它抬起的左脚 来不及……踏进河里。

师:这样读够快吗?谁再来试试。

生:再读。(没有读出快的语气)

师:范读。

生:齐读。(进步很大,读出了陷得快的感觉)

师:还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了什么吗?

生:我从“深深地”体会到了老象陷得很深。

师:说得好。请你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深深……”(读得很平)

师:这样读够“深”吗?

生:再读这一句。(进步很大)

师:嗯,够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体会老象陷进去一瞬间的情景。

师:这时如果你就在旁边看到这一情景,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我想老象一定很害怕。

生:我会感到很紧张。

生:我为大象感到着急。

师:这时,每个人都会这样想——(大屏幕出示:又烂又软的……老象呢?)

生齐读。(读出了紧张、害怕、着急的语气)

师:接着读。

生: 不一会儿……

师:停。从这个词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速度很快。

师:对。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语速要稍快。

师:体会得好,接着住下读。

生:读“不一会儿……越往下陷”。

师:停。看这两个“越”,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老象越陷越深。

生:我感到老象在使劲挣扎。

师:就请你来读这一句。

生读:“它使劲挣扎……越往下陷。”该生自然而然的重读了两个“越”字

师:同学们都像他这样读,一起体会一下。

生:齐读。

师:引读下一句:“它抬头呼救,但是——”

生: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该句老师没有作指导,但是学生很自然地读出了紧张的语气。)

师:读到这儿,老师有个疑问:据我所知,领头的大象一般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聪明的头脑,遇事都非常地稳重和冷静,何况这还是一头老年公象,那它怎么会在一瞬间深深地陷入淤泥里呢?

生:因为当时老象是在饥渴难忍的情况下到河边去喝水,所以它没来得及想前面会不会有危险存在。所以就陷下去了。

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呢?

生继续:汇报成了“第二自然段的句子”

师:同学们都发现这个同学的句子找错了。没关系,我们从他读的这些句子中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当时的天气很热。

师板书:热。

师:你们能从哪些词语体会到天气热。

生:炙烤

生:燃烧

生:呆立不动

生:走来走去

师:出示这四个词。一起来体会体会。。

生读:炙烤(读得平,没有强调“炙”)

师:这样读是“炙烤”吗?

生:再读。(重读了“炙”)

师:接着读。

生:燃烧。(不用指导,读出了燃烧的感觉。)

师:继续读。

生:读呆立不动。(受前面两个词的影响,读得很重。)

师:什么是“呆立不动”?

生:呆呆的,一动不动。

师:呆立不动说明了什么?

生:当时热得连一点风也没有。

师:就请你再来读一下这个词。

生读。(读出了对这个词的体会)

师评价:不错,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接着往下读。

生:走来走去。

师:说明羚羊和鸵鸟怎么样?

生:它们热得心焦。

师:再读读这个词。五一班的同学真会读书,能把理解读到词语里,那一定能把体会读进课文里。

请看课文第二自然段。“200万前的一天——”

生:读第2自然段。(能把天气的炙热通过朗读再现出来)

师:因为天气热,象群才会饥喝难忍。你又从哪里体会到象群的饥喝呢?

生:读第3自然段。

师:是呀,疲劳和干喝把他们折磨得——

生:有气无力。

师:大屏幕出示:有气无力。谁来体会一下。

生读。

师:再读读这个词。

生:再读。

师:这时,象群是怎样走的呢?出示:扑踏扑踏。谁来读读这个词。

生:扑踏扑踏。(读得很快,很重)

师:有气无力的大象是这样走的吗?谁再来试试。

生:扑踏扑踏。(有进步,只是语速还有点快)

师:不错,能再慢点就更好了。你再来读一读。

生读。(读出了有气无力的感觉)

师: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看见前面有条小河,它们又会怎么走呢?用你们的朗读来告诉大家。

生:一望见前边。。。。。。

师:大屏幕出示:高兴地跑起来。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他们看到了小河,就仿佛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师:说得好。一起读。

生齐读这一句。(语速较快,读出了高兴的语气)

师:刚才有同学体会过故事的结局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结局。

生:……叙述了故事的结局。

生:……

师:谁来用简单完整的话复述一下黄河象的来历。

生:……

生:……

生:……

师:刚才我们了解和体会了黄河象的故事是科学家的——

生:假想。

师:假想是什么意思?

生:假设和想象。

师:是凭空的假设和想象吗?

生:是以事实为依据的想象。

师:那科学家是以什么为依据假想了这个生动的故事?请同学们结合第1和第8自然段,完成下表。(出示和散发表格)请四人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生讨论,填写表格。

师巡回指导。

师:请这组的代表拿你们的成果上来作汇报。

生:(出示填好的表格)实物投影,汇报表格内容。

师:对于这组的汇报,你们有什么疑问或补充吗?

生:科学家怎么能从沙土和石头想象到弯弯的小河呢?

生(台):因为河里才有沙土和石头。

师:对他的回答,下边的同学有补充吗?

生:只有弯弯的小河才容易沉积泥沙形成淤泥,才会有后来的老象陷入淤泥而死……

生:我们这组从第一自然段找到了事实,但是假想的内容不是课文里的。

师:没关系,大胆说出来。

生:我们由黄河象没有尾椎假想是因为老象陷入的当时,一头母象为了救它而把尾椎扯断了。

师:恭喜你们有丰富的想象力,更具有宝贵的大胆创新精神,掌声送给他们。是呀,关于黄河象尾椎的问题,课文没有作具体的说明。

(学生跃跃欲试,还想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我看同学们都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课后请同学们就这个问题以“尾椎之迷”展开讨论,并写下来。

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说说科学家假想黄河象来历时的推理过程。

生:由斜插沙土、脚踩石头推想出老象是陷入淤泥而死。

生:由陷入淤泥而推想出老象是因为口渴到河边去喝水,由口渴而推想出当时的天气炙热。

师:此时你对假想一词又有什么新的理解和体会?

生: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事实为依据的。

生:科学家的假想很完美。

生:科学普尔假想很合理。。

师:是呀,科学的假想不仅要以事实为依据,而且要合情合理。现在请同学们都来当一次科学家,假想一下这个恐龙化石的来历,它的名字叫青岛龙。

师:(出示图片及青岛龙的相关资料)老师读相关材料,请你们假想青岛龙的来历。

生(四人小组讨论)

师:现在请把你的假想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待会把小组里最成功的假想告诉大家。

生汇报。下课

师:我看许多同学都想把自己的假想展示给大家,这样吧。就请同学们就以“青岛龙的来历”为题,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写一篇小作文,让老师来拜读一下你们精彩的假想。

附:板书设计

样子 高大 完整

黄河象 假想 热 渴 陷

挖掘 斜插沙土 脚踩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