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形象 体会情感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一、 学习目标

1. 阅读叙事性作品 ,做到“ 人不离事,事不离人 ” ,读出形象,读出感受,读出言外之意。

2. 设身处地地阅读文本,抓住细节,领悟人物特点,体会思想感情。

3. 多角度地思考、感悟人物的内心。

4. 养成先思考,再表达,后检查的答题习惯。表达准确、全面,语句通顺,书写工整。

二、 学习重点

1. 设身处地地阅读文本,抓住形象和细节,领悟人物特点,体会思想感情。

2. 多角度地思考、感悟人物的内心,做到表达的准确与全面。

三、 学习难点

1. 抓住细节和形象,领悟人物特点,体会思想感情。

2. 整体把握文意,前后联系,多角度地思考,感悟人物的内心。

四、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一:透过事件,把握形象

一)自主练习,提炼方法。

回顾课文——《莫泊桑拜师》

从整篇文章的表面看,是在向读者介绍 _________写作成长经历,经过两次拜师,由刚开始的 “ ” _________, “ 孜孜不倦 ” 却 “ ”_________ ;到 “ _________” ,作品 “ 有了进步 ” ;直至 “ _________” ,并写出不少 “ 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 。诚然,莫泊桑的成功是 _________的结果,但事实上,如果离开了福楼拜的 “ _________” ,恐怕莫泊桑很难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福楼拜的到位点拨使得莫泊桑 _________。这种师恩显然难忘。

回顾课文——《理想的风筝》

《理想的风筝》也只是娓娓叙述了刘老师对于_________ 解嘲,靠一条腿和一支圆木棍 “_________ ”我们上课,以及每年春天_________ 等平凡小事。至于他作为教师究竟教给了学生怎样丰富的知识,文章并未涉及_________。但是,从 “ 我 ” 每当看见_________ ,便 “ 不由自主地想起 ” 刘老师,想起他留在记忆深处的种种印象,不难读出刘老师_________ 扎根于学生的心目中。

二)小结阅读方法:可以说,课文的作者,并无一人用重墨着力渲染老师的高大形象,但确实让人从一个个叙述细致的故事情节中清晰地建立起两位了不起的“师者”形象——不仅从知识上教人进步,更是从品德情操方面引领学生走向更高境界。因此,阅读文本时,应该在了解课文事件梗概的基础上明确人物与事件的主从关系,并透过事件全程,整体把握人物的形象,初步感受人物的品质特征。

学习过程二:抓住细节,感悟内心

一)自主练习,提炼方法。

《半截蜡烛》片断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轻松( )从容( ) 微弱( ) 可爱( )

2.这一短文主要写在母亲置换烛台未果的情况下,杰克 _________,但没有成功,杰奎琳_________ 理由,征得同意取走蜡烛。

3.从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说着伸手端起烛台” 这一细节描写中表现了杰克_________

从杰克“从容地搬回”“默默地坐着”,看出此时他的内心_________

4.杰奎琳能个成功取走蜡烛表面看是因为

真正的原因一是 _________二是_________

二)阅读方法归纳:“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 抓住了细节,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推敲品味语句的过程中感悟到文本的真谛。抓住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种种表现即形象和细节,反复默读相应的语段,走进人物内心。能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迅速在脑海中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分析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感受人物内心和品质。

第二课时

课堂练习(教师选择课内外相应的内容进行训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