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教研活动的组织,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益是我们的追求。可以通过以下三个设问的回答来讨论教研活动的策划问题。

一、怎样的教研活动才算有效?——关于目标的讨论

有效性是组织策划教研活动的最重要的目标。而反映教研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应该是:

1、针对性。

老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自己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如果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没有这样的意图与愿望的话,这次教研活动就如同一场戏。教研活动的针对性有两层涵义:一是对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二是对于不同教师群体需求的针对性。针对性的把握恰恰反映了组织者的水平。所以,每一次有质量的教研活动必然要有清醒的背景分析和明确的活动意图。

2、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设性。

教研活动是老师成长与进步的“扶手”,而“蹬阶”的关键是研究活动后形成的帮助老师改进教学行为的理解与建议。如果活动中大家或人云亦云,或激烈争辩,但没有形成明确共识的话,明天的教学就还会是 “原来的星星”和“原来的月亮”。当然这种共识并不仅指需要大家共同接受的结论,可能很多时候它会呈现为大家对多种行为的具体分析。

3、渐进深入的阶段连续性。

要达到改进教学行为的目的,教研活动必然是坚持对某一专题的持续研究。这种阶段性的连续研究应该体现“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它是形成共识——行为跟进——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改进的“螺旋式上升”。它可以是大主题下的小专题的深入“剥笋”,也可以是分工研究的共享交流。

4、关注过程的生成性。

教研活动的目标达成并不象“走路”。它没有明确的起点与终点。它的达成常常是真实参与的积累后的无形提升,而且不同老师的目标达成要比学生学习更具分化性。所以教研活动中不必采用及时评价来观察老师的进步,而要鼓励大家真实投入,要相信大家对过程的真实投入就必然会有真实回报。

5、理论结合实践的指导性。

不少老师在教学实践上办法不少,但却难以道出其中的所以然。而如果能够道出其所以然,那教学行为的改进就会有稳定的理念支撑,教学行为的传播与推广才会有相应的支持。所以,教研活动的水平与质量常常反映在理论能否很好地与实践结合,能否帮助老师形成基于实践的理论。

有效的教研活动是我们的理想。但说说容易做做难。但只要我们坚持这个方向,坚持这样的追求,让老师真实地喜欢教研活动并不困难。

二、如何实现“有效性”的目的?——关于形式的讨论

形式是为目的服务的。所以在讨论教研活动形式的同时,我们必须明确这些活动形式所对应的活动目的。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