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北京市教委正式下发《2007年小学、初中入学工作意见》,明确要求,任何学校不得以荣誉证书、等级考试证书等作为录取学生的依据;严格限制跨区择校和二次流动。今年最牵动家长神经的是:“小升初”政策明确规定,坚持“免试入学”和“就近入学”原则。(新华社4月15日电)

这一“小升初”新政,能否使学校和家长走出愈演愈烈的“择校困局”?且看如下事实:家长不愿让孩子入“差校”,重点校不愿接收“差生”……而只要有“重点校”和“差校”的存在,“优生”和“差生”的刻板成见就会根深蒂固,从而使义务教育偏离“因材施教”、“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轨道。

教育理论界有种说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是,在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化明显的情况下,如何要求老师静下心来,下定决心,认真研究实践教育心理学,真正致力于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要知道,好学校的门口,正簇拥着大量“好苗子”不得其门而入。而从家长的心理说,好学校是历史长期形成的产物,包括好的师资、好的教学条件、好的学风等。因此,哪怕“砸锅卖铁”,家长也要把孩子送到好学校。

因此,只要初中学校发展不均衡客观存在,择校现象就不可能根治。差异越大,择校的办法越多,择校的代价越高。教育部门规定“免试入学”,学校则可以采取“面试”的办法取而代之;禁止以各种证书为录取依据,学校同样可以搞“两本账”。这几年,北京通过电脑派位、就近免试入学等办法,试图遏制择校热,强化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但各种英语、奥数、音乐、美术等的培训与考级,还是越来越热,小学生的负担也越来越重。

这边,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免试、就近入学的意见刚出台,那边,优质初中和专业的“小升初”培训机构,就已向家长发出建议:今年不会进行入学考试,这里的“入学考试”被定义为笔试,但不排除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面试是筛选生源的最有效途径,即使不笔试,学校也会以其他形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核,因而,不可掉以轻心……”

在初中学校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釜底抽薪的办法惟有一个:均衡资金义务教育资源。安徽铜陵市政府就用十年时间,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化的目标:一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优先扶持和改造弱校;二是实行校长和教师轮换,并优先向薄弱学校倾斜;三是改革高中招生办法,将优质高中入学指标平均分配到各个初中。这些做法也是日本、韩国治理基础教育畸形化的共同经验。

当然,均衡义务教育资源需要长期努力。在初中校差异明显的情况下,采取校长和教师轮换,以及招生名额平等向各小学分配的方式,可能更加现实有效。而从长远看,孩子们的竞争将会从成绩的竞争,越来越向好的行为、性格、习惯方面的竞争回归。这才是真正一生竞争的“本钱”,也是教育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有这样一份资料:2006年北京地区高考报名人数是11万人,大学录取8万人;今年,北京市参加“小升初”的小学毕业生逾9万名。照此推算,6 年后,大学教育资源进一步增加,这批孩子几乎都可以上大学。既然如此,接下来的竞争是什么呢?相信每一个家长、每一位老师、每一所学校,都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