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2.3两段。

师:对,你们在下面自己读自己的,不要一起读。听到没有?

生:听到了。

师:舒缓地练习一下,练习一遍就坐好。待会儿,我要听你们读的。开始,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我刚才听了一组的同学朗读。丝蕊和后面那个绮琪的速度控制得很好。这样吧,我们读书读得很快的同学呢,就跟着人家练习一下,舒缓一点读,不要急,好不好啊?

生:好。

师:就这两段,不要急,好好读,看到书。老师起个头,小朋友读好。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

生齐读。

师[在“远远的地方”处截断]:停,这里你们没有人家江善琪读得好听哦。站在远远的地方,继续读,起。

生继续齐读。

师:不错。同学们还是做了努力的,放慢一点速度,读得挺好听的。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说,第2段,第2段,看到书哦!第2段,写了我们去干什么?丝蕊,你说说看。

陶丝蕊:去做风筝。

师:坐下。是不这样?

生:是。

师:是。好像很多同学都明白了。那我再想问一问,这个第3段,写得又是我们去干什么呢?刑博宁。

刑博宁:第3段写了去放风筝。

师:坐下。是不是的呢?

生:是。

3.出示幻灯片,师生对话,描述第1段与第2.3段语意焦点所存在的联系,提出工作概念──“总起段”。

师:是的,是吧?好,我们现在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刚才看的这三段,[出示幻灯片二]你看一看,第1段说我们这些孩子在童年的时候最大的快乐是──

生:做风筝,放风筝。

师:接下来,第2段就开始写──

生:做风筝。

师:第3段接着写什么呀?

生:放风筝。

师:你们看看这个图啊,想一想,这几个段之间,它们有没有联系啊?

生:有。

师:一看就知道好像有联系,是吧?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练习呢?我听小米说说看。随便说,不要紧,你觉得是一种怎样的联系?

米卿芮:是一种……[说不出来,面有难色。]

师:不好说,是吧?反正是有联系是不是?坐下。有没有同学说,我能大概说说看?有没有联系?有,是不是?你们现在来看一看,它们之间好像有个等式──你说,第几段加第几段等于第几段呢?好,尚义,你说说看。

邓尚义:第1段+第2段=第3段。

师:是这样吗?

生:不是。

师:坐下。你(郭宇芳)说说看,好孩子。

生:第2段+第3段=第1段。

师:是不这样?

生:是。

师:哦,这当中有个等式的呢。你看看,第1段说了做风筝和放风筝,第2段和第3段也同时就写了──

生:做风筝和放风筝。

师:第1段好像很大,是不是?后面两段的内容加起来就等于它。这样的段落很重要。同学们,知不知道这样的段落叫什么段?以前有没有学过?

生:没有。

师:那现在老师就跟大家介绍一下。这种段落,像第1段这样的,看老师写──它叫什么名字。

生:总段。

师:不是总段,还有啊!这样的段落就叫──

生:总起段。

师:再念一遍,不把这个名字忘记了。这样一种段落,它的名字叫做──

生:总起段。

师:我们现在再来看一看:总起段里面写了做风筝,后面就一定会写到──

生:做风筝;

师:总起段里面写了放风筝,后面也一定会写到──

生:放风筝。

师:是啊,所以这个段,很重要。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个人的话,你说总起段相当于它的什么部位?

邓铠晴:头。

师:相当于什么?

生:头。

三、过渡,组织学生进行言语实践。

1.教师读缺少开头的小文章《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学生倾听,尝试补写一个“总起段”。

师:相当于头,是吧?如果一篇文章,没有头,它就好像不太完整了,是不是?

生:是。

师:记住:总起段的内容,等于后面的段落相加哦。现在,老师这个地方现在恰好有一篇小小的文章。它就没有总起段,它就少了一个什么啊?

生:头。

师:现在,我们尝试写一下,看能不能为它加上一个总起段?先别写,先听老师念完它,好吧?

[发作业纸]

师朗读自己的下水文《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注意用其中的“顺口溜”和“口令”激趣。

师:现在这篇文章缺个总起段,老师让你们为它写个总起段,你准备怎么“说”呢?有的同学想好了,我们一个一个来试。听好,你看人家怎么给它一个总起段。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