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做老师很不简单,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敏感度极高。在"减负"号角的引领下,我们 "全力以赴"调转"船头",由原来的重智力因素的培养到现在的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关素质教育的课题犹如雨后春笋般纷沓而至。各学校都在致力研究、反思,从理论层面、从实践层面,无不显得细致入微,各有关学生能力培养的论文、有效策略也层出不穷。当然,我们也不例外,确立了《以"体验教育"为途径,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研究》的课题,从自我认识、自我管理等不同层面,利用儿歌法、游戏法、照片对比法等多种策略,来激发和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可谓是研究的"不亦乐乎"。然而,面对这样"繁华"和 "轰轰烈烈",我不禁有些担忧:这难道就是所谓的能力培养嘛?孩子在自我管理了吗?孩子又得到哪些发展?......一串串的反问让我千头万序,剪不断理还乱。不过,一次亲眼目睹的 "平常事件" 真正地震撼了我。

一次,在组织幼儿外出参观实践活动中,突然出现这样一件令我惊讶的一幕。当全体幼儿离开幼儿园兴高采烈的排着队前往参观目的地时,也许是因排队走路时间长了,也许......有一位孩子总是在队伍中"捣乱",几经伙伴提醒任全然不顾,还要"横眉冷对"。孩子们纷纷将此情况告知老师,只见老师领过该幼儿,毫不犹豫地说了这样一句话:"艳艳(幼儿化名),他不听话,只有你这个小班长能管住他。"。只见那位叫艳艳的小女孩瞪着双眼疾步上前,一下子抓住该幼儿衣服,并拉回到自己的身边,同时还在该幼儿的小手上拍了两下。说也奇怪,该幼儿前后倒是判若两个人,乖乖地接受这位小班长的"处罚",安静而有序地在她身边跟着队伍前进。一场小风波就此而"平息"。

不用说,班级管理中采用幼儿自我管理已不足为奇。班级设置小班长是民主管理的体现,更是促进孩子有他律到自律的有效策略之一,是对孩子的一种全新的、自主的管理,孩子可以在这样轻松自主的氛围中"当家作主",知道要做什么?怎样做才是合理的?同时,也是老师充分利用这一特殊资源来实现幼儿自我服务的有效策略。

但试问,上述事件中,幼儿在班级中扮演着怎样的社会角色?在老师和幼儿心目中的"小班长"又扮演了怎样一种角色?难道小班长就是我们成人仅仅用来管理班上小调皮的 "工具"吗?我们一直在高调地倡导要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这难道就是我们所期待的教育结果吗?显然与我们的目标是相悖而行的。那么,孩子的这些表现,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我们必须深思而后行。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老师们犯了一个最为关键的错误--概念错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相当然就把 "小班长"划归为协助老师整顿纪律或分担任务的小帮手, 出发点有时只是为了轻松老师而不是服务于同伴,它的服务对象完全颠倒。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最终应该为幼儿的精神服务,不仅仅只为幼儿的身体服务。

其次,在"小班长"产生的过程中,看似通过平等选举而产生,实质总是为了民主而民主,形式走过场,最后定板还是由老师择优而用。而这些"小班长"一旦产生,就是"终身制"。

这些"小班长"由于平时表现较好,老师的表扬过度,使得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了微妙的"化学"反应,自认为样样都比同伴好。同时,也使得其他幼儿总觉"自叹不如"。就这样,"暗示效应"的催化,使幼儿群体中诞生"王者"。

最后,这也是最重要,最具影响性的原因,就是教师的行为暗示。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家庭,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同样,什么样的老师也带教出什么样的幼儿。在实施班级常规管理的过程中,老师往往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加之极具中国特色的班级容量,老师们总是急火攻心,免不了偶尔的"粗暴",孩子是看在眼中,记在心中的。他们看到的仅仅是一些表面现象,并没有真正了解其中之巧妙,这就给孩子一个错误的讯息--管理就是呵斥,管理就是强压。

不可否认,老师在管理过程中利用幼儿的内在需要而实施自我管理,通过"小班长"的设定,可以帮助孩子确立自信,这是值得肯定。但我们不能违背教育的核心,否则我们将会影响孩子的一身。那么,如何更好地实现幼儿的自我管理?如何发挥好"小班长"的特殊管理功效呢?我们进行了再次的尝试: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