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理解数和运用数进行有效运算的能力,是自觉地运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数感是建立在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上,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以下是我校几位老师探讨的结果:

一、密切数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数感。

如教师经常有意识的问同学:“大家观察我们周围,看看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通过观察后,就会利用数学的语言进行交流:“我们班45个同学”、“我班有前后两个门”、“现在9点了”“现在的温度为20摄氏度”“我从学校走回家要10分钟”“我做出租车花了8元钱”“我的学号是5”“我穿30号的鞋”…… 学生在切身地体会、感悟中了解数学与我们日常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数”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就会在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并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数感也慢慢地建立起来了。此种教学方法对低年级孩子养成数感及为重要。另外,通过此种经常的对话不仅很快的使低年级孩子建立并形成“数就在我们身边”,而且促进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二、在数概念教学中加强数感的培养

三、计算教学中加强数感的培养

《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在日常生活中,口算与估算应用相当广泛,经验告诉我们,有时并不需要给出确切的数值,只要估计出大约有多少,这就需要有较强的口算能力和一定的估算技巧。比如,在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后,我结合课后的习题,设计了一道题,即估一估书架上大约有多少本书?我上课之前把这道题写在幻灯片上,并配上图,上课时通过屏幕显示出来,学生一看屏幕上有这么多书,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有的估计大约有1000本 ,有的估计大约有800本,有的估计大约有2000本等等,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发言,有的还能说出估算的理由,即怎样算出来的,这样,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了数感。

四、在动手操作活动中体验数感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实践活动中,并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如在教学“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我设计了以下操作活动:(1)称一称,学生动手称一枚 2分硬币(1克),5个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2)掂一掂,学生用手掂重1克的硬币,再掂一掂重1千克的2袋盐,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 克和1千克有多重。(3)找一找,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物品袋,找一找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获得了亲身感受,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借对苹果等重量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它物品的重量,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五、 在游戏中体验数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博士认为:“游戏是动物的本能,要善用游戏的方式训练孩子的头脑。”尤其是针对低年级孩子好玩、好动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创设充满诱惑的育教于乐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动力。教师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再多为学生设计一些有趣的、有知识含量的游戏,如“接龙游戏”教师数几个数后学生接着数。

(1)1、3、5、……

(2)5、10、15、20、……

(3)37、36、35、……

通过这些游戏的设计,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头脑得以训练,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对数感有了更多的体验。

六、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数感。

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就得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在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感,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在学习北师大版第二册教材《买书》这部分内容时,主题图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汪汪乐园》有28本、《淘气历险记》有10本,《海底世界》4本,《咪咪学校》8本……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了许多问题,如

1、《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几本?

2、《海底世界》和《咪咪学校》一共有几本?

3、《汪汪乐园》比《海底世界》多几本?……

为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中,同学们进行了认真地思考,要知道《汪汪乐园》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几本?用加法计算。要知道《汪汪乐园》比《海底世界》多几本?就得用减法计算“28+4=?”“28-4=”怎样计算?同学们进行了认真地思考、交流。提出了许多方法:

1.摆一摆:2捆小棒8根小棒+2根小棒=3捆,再加上2根,就是32根;

2.8根小棒+4根小棒=12根,再加上2捆就是32根;

3.8个一和4个一和起来是12,加上20是32;

4.28+2=30,30+2=32;

5. 2 8

+ 4

3 2

学生发现这道题算法不只一种,在同学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算法的同时,也了解了别人的计算方法,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加促进了学生对数及运算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七、在实际运用中培养数感

对运算方法的判断,对运算结果的估计及其合理性的解释,都与学生的数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以往的数学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生运算技能的训练,简单地重复练习没有意义的题目,这种“只重结果,轻视过程”、“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的传统教法,要注意提供有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在解题时前行要想到用什么方法解题,然后再算出具体的结果;使学生体验到同样一个题目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样一个算式也可以有不同的算法;使学生体会到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学生在探索运算的过程中,促进了数感的建立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例如,我设计一道应用题:小明的存钱罐里有8张1角纸币、5张2角纸币和3张5角纸币,他要从钱罐里取出8角钱去买铅笔,他应该怎么拿?学生们通过积极思考共找到七种运算方法:(1)5角+2角+1角;(2)2角×4;(3)2角×3+1角×2;(4)2角+1角×6;(5)2角×2+1角×4;(6)1角×8;(7)5角+1角×3。

这道开放题,题意清楚明白,表述通俗易懂,选材贴近生活。这类习题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在运算的过程中选择恰当的算法,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不断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既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需要,也是形成数感的具体表现。

总结:以上是我校七位老师根据自己教学的经验得出的总结。大家分别表达了各自不同的见解,总之,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生活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用量化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当他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沉淀、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在不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