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主阵地,谁能把这一阵地做实了,做严了,做细了,教学的成功也就属于谁了。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许多老师对新理念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注重的只是形式,追求的也只是课堂华丽的装饰,实施新理念有这种意思,而没有做实,做细,所以也很难做出效果来。理念和现实中存在着不少的困惑。

1、目标的把握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知识目标定在首位,而对情感、能力、思维以及价值观这方面目标的考虑相对要少一些。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点的掌握,问题的解决,习题的完成,以及为下一节乃至下个内容的教学作好知识上的铺垫。所以在新知识的讲授中,也总不忘记从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引导,殊不知,老师的这种有意识的引导,往往框定了学生的思维,长期如此的思维训练,得到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尽管我们的课堂在知识的传授上做得还是比较扎实的,但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多元的,而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另外对某一节课知识的掌握考虑的多点,而本内容在整个章节,乃至整一册书的作用把握上就要少些。

2、课堂的开放

课堂的开放,也许是我们对新课程最直接的一种理解。我们的课堂是开放了,但我们准备好了吗?开放不等于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就算哪。原来当我们夹着准备充分的备课资料进教室时,心中是踏实的,有数的,因为一切都在老师的手掌中,每个流程,每个活动,每个细节,老师都面面俱到,着实称得上步步为营。但现在,课堂上老师稍不留神,孩子就滑出我们的预设的范围,他们思维的活跃,问题的怪疑,想法的独特,常令我们措手不及,心慌不已。我们虽也有了准备,有了预设,但课堂上却常常得不到生成,课堂是动态的,如何做到开放有序,心中有数,善于捕捉和利用动态的生成的资源,随机应变,当机立断。我们还需不断摸索,探讨,修正。

3、学生的倾听

低年级的课堂,我们总能看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学生想说的欲望很强,想说,要说,敢说,但他们不会倾听。不管同伴的回答是否对错,他们总能无动于衷,对他们来说,最关心的是自己能有机会说,但在课堂里,总会令一些学生不能如愿,没有表现的机会。孩子们的天真我们不能抹杀,他们的发言热情更应保护,而课堂的倾听的习惯也应从小培养。改变这些还得从老师做起,教师的语言,交流的形式,问题的设计,评价的应用等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注意力。

4、棘手的问题

现在的孩子接受知识的渠道多了,知识面也丰富了。他们在一些方面所知道的,或者所了解的,有时比老师还多,学生的思维有时也不同于成人的思维。所以在我们的课堂上,不时会遇到一些我们自己都把握不准的棘手问题。这种时候,老师要学会放得下来,千万不要轻意下结论,要实话告诉学生,老师也不是很清楚,等老师弄清了再与你交流。

5、操作的价值

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究新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活动不是目的,而是为理解知识,发展能力,解决问题服务的。但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活动,常常搞得轰轰烈烈,讨论热火朝天,回答得也头头是道,可如此开放,实践的课堂,却没有满意的作业,可喜的考试成绩。是操作多此一举呢?还是没把操作与抽象知识联系起来。不再让操作只是一个排场。就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但愿我们的课堂能真正做得平实而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