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第31页百以内的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1,学生体验估算在某些情境中的便捷性.

2,学生初步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性,并初步学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

3,学生用所学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材分析:

估算是指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的加减法口算,笔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通过 "100元买3种生活用品够吗 "的情境让学生讨论,意图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增加数感,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学生分析 :

本课教学前,学生接触的都是口算和笔算,不仅习惯于精确计算,而且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达到了比较熟练的程度,因此对100以内的加减法不容易产生估算的需要,估算意识的培养比较难.另外,学生在这之前没有接触过"近似数",同时还未形成"整十数相加比较方便"的认识,也影响了学生对估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设计思路:

1,调整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改为"体验估算在某些情境中的便捷性".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人们往往用估算的方式进行大数目的计算.而100以内的加减法位数少,学生习惯于精确计算,不容易产生估算的需要,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了.所以调整教学目标,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学生估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上.

2,体现算法多样化和优化的思想.通过买笔的情境,让学生讨论"两只笔大约多少钱"这一问题,充分展现他们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在比较中进行优化,从而理解和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估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预设计: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一,切入生活,体验"近似数"

告诉学生老师的年龄大约是30岁

猜一猜:老师可能有多少岁.

试一试:将老师提供的数说成最接近的整十数.

让学生体会估计结果的不确定性及范围,并练习"近似数",为后面的估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索方法

1,引出估算

师:老师到了笔庄之后,遇到了很多数学问题,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

问题一:我有100元钱,把这些笔都买下,够吗 你是怎么想的

2,估算的基本方法

问题二:买19元和52元这两枝笔大约需要多少钱 你是怎样想的

这几种算法,你最喜欢哪种 为什么 这种方法是怎样的 (板书:最接近的整十数)

3,试一试

问题三:52元的笔比19元的笔大约贵多少

问题四:100元买三枝笔够吗 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问题五:100元还够买什么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估算,初步感受估算的便捷.

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和优化的过程,从中理解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体验估算的便捷性.

试一试中有些估算的方法可以多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三,应用拓展,解决问题

看来估算还真比较方便,除了买东西可以用估算,还有什么时候可以用到估算 在练习中体会:

1,快速判断:哪条路最近

2,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预计结果

练习既是对本节课知识技能的巩固,又进一步体验估算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