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小学科学教育以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为最终目标,内涵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笔者认为三者之中以科学精神对孩子的影响最为深远,它是科学教育的灵魂。本文聚焦孩子们科学精神缺失现状,解析成因,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从人文移植、资源熏陶、活动培育三个方面探寻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策略,以提升小学科学教育的内涵价值与生命活力。

【 关键词 】小学 科学精神 培育策略

完整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具体层面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传授,一是抽象层面的科学精神的培养。如果说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传授是科学教育的实体的话,那么科学精神的培养则是科学教育的灵魂。只有在科学精神的统领下,科学教育才能有实效性,形成科学精神是科学教育的核心要求。

作为一名一线的科学教育工作者,反观众多的小学科学教学现状,深深感到我们对科学有形的、具体的、易于感知的物质价值部分(即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予以了较多的关注和付出;而对无形的、抽象的、难以察觉的作用于心灵的科学精神价值却往往会身不由己地忽视。学生科学精神的缺失已经明显制约了科学教学的效率,严重阻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一、问题聚焦---科学之魂缺失现状

1.“我忘了”----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缺失

科学课的学习材料丢三落四是最为常见的,纵使老师百般强调,每次总有孩子在课上忘带科学书或作业本等,更为严重的是没带小组分工的实验准备材料,影响了整个小组的科学探究活动。追问原因,最普遍的解释是“我忘了”。此类常见却在每班都有的普遍现象严重影响科学课的学习效率。

2.“我不敢”----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缺失

课堂回放一: 在雨量器制作步骤中,有一讨论题: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可以吗?学生的回答几乎一边倒,都认为口径大小对测量是有影响的,口径小的雨量器比口径大的水位上升明显。在进行了实验探究之后,学生明白了口径的大小对测量其实是没有影响的。此时有学生小声说:“刚才我也是这样想的。”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