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女神”一词成为社会流行语。这个词指的是受仰慕的女性。人们在交友聊天时,总会听到别人问“你的女神是谁”。有人把嗓音优美的歌星当作他的女神;有人则把年轻靓丽的影星当作女神。而我的女神,是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做出巨大贡献的抗日女烈士赵一曼。

一、赵一曼早年经历

赵一曼原名李一超,1905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在那个新潮涌动的年代,赵一曼没有选择像过去的传统女性那样,一生在家相夫教子。历史的浪潮在奔腾,在激荡,也冲击着待字闺中的少女赵一曼的心。在这样充满变化的时代,让一位有思想有主意的女学生什么也不干,是不可能的。任何怀揣梦想、志向远大的青年,都会担当起天下兴亡。未满二十一岁的赵一曼,就在学生中进行宣传,抵制英国煤油轮船靠拢宜宾码头,开展轰轰烈烈的抵制洋货运动。学生遭到武装镇压,由此引发全城罢工、罢市与罢课。

她在1928年4月,与湖南人陈达邦结婚。后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陈掖贤,小名宁儿。儿子出生不久,就被寄养在陈达邦的大哥家里。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赵一曼调到东北,领导工会罢工,与满洲总工会负责人老曹假称夫妻。后来,她发动群众,建立农民游击队,配合抗日部队作战。

白山黑水间,穿梭着四川女人赵一曼那英姿飒爽的战斗身影。她担任了政委,率部活动于哈尔滨以东地区,给日伪沉重打击。她红衣白马,奔波操劳,奋战驰骋。巾帼不让须眉的她,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李姐”。战果累累的她,甚至上了日伪报纸,让反动势力惊叹。

二、我与赵一曼

赵一曼的名字不仅在当时的东北大地传颂,也被二十一世纪北京的我深深铭记在心。那年我十一岁,刚刚接触文学,母亲给我借阅《读者》杂志。杂志让我了解很多东西,提升了文学素养,其中有一篇文笔优美的名为《遮蔽与记忆:赵一曼》的文章,令我印象尤为深刻。通过这篇文章,我第一次知道“赵一曼”这个坚强女性的名字,并对酷刑有了更深了解。我对不怕疼痛、不向残暴屈服、不泄露一丝情报直至死亡的烈士,特别是女烈士,十分地敬佩。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