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父亲意识到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与母亲同等重要、不可取代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家庭教育中来,用自己在人格品质、社会阅历等方面的优势对孩子的成长施加积极的影响,把母亲生活领域之外的东西尽可能地展示在孩子面前,并成为孩子探索新领域的向导和力量源泉。

刘玉彬,父亲,40岁,北京,女儿14岁

女儿一晃已经长成个像模像样的大姑娘了。小时候女儿依恋妈妈,和她妈比和我亲,可近来情形却不一样了,女儿和我格外亲热起来。学校有大事小情愿意让我出头露面,外出活动非得让我领着去,而且特别爱和我闲聊,什么天文地理、国际新闻、人生哲理……无所不谈。我和女儿在交谈时十分默契和愉快。女儿却不愿和她妈妈谈天说地。在女儿的印象中,妈妈说的无非是肤浅庸俗的家常话,要不就是唠叨,没劲儿!我这个当爸爸的虽然工作很忙,但我觉得爸爸这个角色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天黑了,我必须去接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亲的强大庇护;孩子的作文写得不错,我就鼓励孩子几经修改,终于被印成铅字。这极大地鼓舞了孩子的写作兴趣,她还被选为学校的文学社社长。

唐国森,北京邮电大学学生

读中学时,我常常旷课,结伙打群架,学校多次找父母。家里没办法,只好把我转到老家的中学读书。母亲很伤心。父亲开始没怎么批评我,但5个星期后他来学校看我时说:“孩子,你现在不小了,应该知道以学业为先。一个男孩子上了中学,很快就会成为人们眼中的男人。男人做事要负责任——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你这次转学要从两方面看:一方面说明你前一段的生活、学习没有把握好;另一方面,这也是一次机会,一次改变自己的机会。现在这个学校没有人知道你从前什么样。从今天开始,你做的每一件事都会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的人。孩子,男子汉哪儿摔倒就从哪儿站起来。”父亲受正规教育不多,上学期间正赶上“文革”大串联。然而父亲知识渊博,对时事了解之深无人能比。他常在吃饭时提出问题让我思考,并教我怎样陈述自己的意见。有时父亲也会和我一起探讨他的学习、工作方面的事情,告诉我什么时候、因什么原因,他失去了某一个机会,而这次失去让他有了什么样的感悟。这种讨论使我对时事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也让我明白人生接受最好的教育,抓住每一次机会是多么重要。

父亲相信奖励比批评更能推动我奋发向上,这令我得益很大。每次在学校取得好成绩,拿着成绩单回到家时,父亲总是说:“有进步,棒极了!”我也很开心,务求下一次考得更好。父亲的这种教导方法十分有效。我后来也有幸考上了北京邮电大学。——田淑琴[北京]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