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鹅口疮的特点是小儿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分布于颊粘膜、舌、齿龈和上腭表面。初起时呈小点状和小片状,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若强行擦拭后局部潮红,可有溢血。患儿一般情况良好,无痛,不影响吃奶,偶有个别因累及消化道、呼吸道而出现呕吐、声嘶或呼吸困难。鹅口疮的治疗简单,一般用2%碳酸氢销清洗口腔后,局部涂抹龙胆紫或冰硼散,每日1―2次,数日后便可痊愈。若病变广泛者可用制霉菌素10万单位,加水1―2ml涂患处,每日3―4次。

疮疹性口炎:疱疹性口炎起病时可有38℃―40℃的发热,1―2天后口腔粘膜上出现小水疱。小疱可为单个,也可为一簇簇的,直径2―3cm。小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上面有黄白色膜样渗出物,绕以红晕。分布广泛,可见于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患儿常有局部疼痛伴流涎,因而出现烦躁哭闹,拒食吐奶等表现。检查常见颌下淋巴结肿大。若不不经治疗病程较长,达1―2周,颌下淋巴肿大可持续2―3天。

疱疹性口炎的治疗有一定难度,局部可用疱疹净(研细涂之)或中药锡类散等。进食前为减轻疼痛可用2%利多卡因局部涂之。一般不用抗生素,可给予退热剂对症处理。患病期间的口腔护理很重要,包括保持口腔清洁、勤喂水、禁用刺激性、腐蚀性、酸性或过热的食品、饮料及药物。

细菌性口炎:细菌性口炎可发生于口腔粘膜各处,以舌、唇内、颊粘膜多见。初起为粘膜充血水肿,继之出现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散在、聚集、融会均可见到,上有厚厚的灰白色假膜,易于擦去,留下溢血的创面,但不久又被假膜覆盖。患儿体温较高,往往在39℃以上,哭闹、烦躁、拒食、须下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呈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细菌性口炎除局部涂龙胆紫、金霉素鱼肝油、中药养阴生肌散、以及2%利多卡因止痛外,病情较重者要给予抗生素静滴或肌注,如青霉素、红霉素等。此外还要加强口腔护理及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