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热播的《创业时代》,对于剧情也算是刷新了我的三观。本来以为这是一部现代年轻人喜欢创业的题材,却偏偏演变成了一部创业为辅的爱情剧了。剧中最主要的还是讲了黄轩饰演的鑫年和杨颖饰演的那蓝,周一围饰演的IT男罗维和宋轶饰演的温迪四人之间的感情戏。

剧中郭鑫年和那蓝虽然没有见过面,但一直通过长时间的电话联系彼此擦出火花。但郭鑫年一直错把温迪当做那蓝,甚至在创业成功的那一天郭鑫年喝醉了酒跑去向温迪告白,还上演了壁咚,把人家给睡了。

而温迪明明刚和罗维分手,却稀里糊涂,半推半就的就和郭鑫年发生了关系。她也不主动告诉郭鑫年,她不是那蓝。

醒来之后,还说自己是自愿的。

what,我还能说啥!!!

创业成功之后,郭鑫年也开始自我膨胀,各种炫富。送股份给温迪,带温迪去买别墅,带温迪回家,给父母买沙发买电视等,两个人上演了恩爱的情侣生活。

不过在投资会议那天,通过彭总的介绍她才知道那蓝是另有其人,整个人都是蒙的。但最最最让我受不了的是,郭馨年明知道温迪不是那蓝,却还要对温迪说出那句:“我爱上了你的身体和另外一个女人的声音。”

这样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不是太渣男了吗?剧情往后,会越来越觉得温迪太心机,郭鑫年太偏执,金城太自私。

但仔细去分析人物的心理特点,慢慢我会发现他们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行为,主要还是源自家庭教育的失败。

最失败的家庭教育,你中枪了吗?

前两天看到一个新闻,在一个黄粱村一处树林里,垒起了一座新坟。墓下面,躺着12岁的杰杰。这个花季少年因为偷钱,不承认错误被自己的父亲反绑在一张老式架子床的床头,多次对孩子进行抽打。

在睡觉之前他也去看过儿子,但发现他没有悔意,便自己关上门睡觉了。

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再去看完孩子时,他脸上的肌肉僵硬冰冷,也停止了呼吸。

后来事情暴¶父亲被抓,孩子的奶奶告诉记者,其实儿子还是很爱孩子的,只是他的教育方式就是“打”。他没有分寸,也不会去讲道理。

作为父母,很多时候面对生活的压力导致情绪爆发。还有留守儿童,因为长时间缺乏父母的陪伴和交流,性格会容易变得偏激,不爱说话。

而面对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也有很多家长会有一种不打不成器的错误观念。总觉得打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有的父母更认为打了孩子才会长记性,才会认错。

可实际,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并不是一夜之间养成的。就算想要让孩子去改变,肯定也需要时间,打骂,强迫和控制只会让孩子变得更自暴自弃。

只有父母学会理解孩子,同情孩子,尽可能多点耐心去开导孩子。父母改变了,孩子才会有可能改变。

今天带宝宝去饭馆吃面,见到一个小女孩突然打翻了饭碗,估计是躺倒手了,哭得可委屈了。孩子妈妈在一旁大声训斥道:"不许哭,再哭就给我滚出去。"

孩子委屈得回答:“妈妈,我疼。”

孩子妈妈不屑得回答:"活该,谁让你自己不注意一点呢?"

妈妈冷冷的抛出一句:"别再哭了,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宝宝在一旁问我:"妈妈,为什么小妹妹的妈妈不允许她哭呢,还说不要她的话。我觉得被烫到了肯定会疼啊,疼了怎么能不哭呢。"

我对宝宝说:“妈妈觉得你说得很对,疼了可以哭。而且每个妈妈肯定都是非常爱她的孩子,也不希望她受到任何伤害。小妹妹的妈妈肯定也非常伤心和着急,所以你也要保护好自己,不要轻易让自己受伤哦。”

孩子身上的问题不是天生的,肯定是家庭教育失败的结果。

一个毫无原则的父母,自然不会养出有原则的孩子;

一个溺爱过度保护孩子的父母,自然不会养出有责任感的孩子;

一个爱唠叨,爱说教的父母,孩子自然会叛逆,会逃避;

一个从不考虑孩子感受的父母,自然不会得到孩子的感恩和尊重。

我一直相信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肯定也会有个问题的家长,太多的父母习惯用“不许”,”不然“,“命令“等词语去控制孩子,他们从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小编说:

我记得宝宝在吃饭的时候想吃糖,王先森每次听到就非常生气,他不希望宝宝有这样的表现,不好好吃饭,饭前要吃糖。

但他对宝宝的训斥并没有得到回应,甚至宝宝还有点不开心,不愿意理他。他把难点交给了我,让我去说服宝宝不要吃糖。

我只是微微一笑,对宝宝说:“糖果非常甜,妈妈知道你很想吃那颗糖,妈妈也一样,非常想吃。但是,妈妈觉得现在吃吃饭时间,我们可以吃好饭之后,在一起吃糖。你觉得呢?”

这时,宝宝不仅没有生气,反而乖乖回答一声“好的,妈妈”。说完就乖乖跑到位置上,把饭吃光了。

王先森很佩服我,觉得还是我有办法搞定宝宝。甚至还对我说了宝宝很多不乖不好听的话,觉得太任性,太调皮了。

但我并不赞同他的观点,相反我觉得宝宝依然非常可爱,懂事,贴心。甚至,我会反问王先森,难道你小时候不调皮,不捣蛋吗?

孩子的任性有时是一种能量,说来就来,说走也就走了。

只是,我们是否有反思过,为什么有时候面对孩子身上的问题,你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

就比如宝宝吃糖这件事,如果选择省心,大可以满足她的要求,吃完再吃饭。但日后,只会助长孩子的任性,她想要什么我们就得给什么,甚至会越来越没有底线,容易得寸进尺。

而如果像王先森那样,拒绝孩子的要求,压抑她的任性。最终会如何?

会让她成为一个没有主见,没有独特个性,失去自我,胆小怕事,容易对别人唯命是从的人。

终其一生,我只希望宝宝能够成为她自己。所以,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才能读懂孩子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