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教工作中,恰如其分地运用“糊涂艺术”不仅使教师避免陷入繁杂琐碎的事务中,而且能够给幼儿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广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借鉴学习,提高自身的幼教教学能力,切忌生搬硬套,照样画葫芦。

从事幼教多年,发现有的教师十分强调教育的清晰性和程式性,认为只有给幼儿灌输一种确切的、心满意足的答案,才算是达到教育的目的。其实不然,因为在某些特定场合,对于那些具有模糊性、随意性特征的问题,教师非要给孩子们以明确解释是没有必要的,也不利于幼儿素质的提高,如果此时用糊涂理论的方法,让幼儿通过思考、感悟自行解决,则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幼儿教育之——在解答孩子问题时“糊涂”

幼儿时期的孩子思维活跃,善于提问题,常常要找老师寻求正确的答案,但有些问题对小朋友的知识水平而言是很难解释清楚的,此时不妨“糊涂”一下。有个小朋友看到天上的鸟儿在飞时就问我:“老师,小鸟会在天上飞,我怎么不会飞?”回答这个问题要牵扯到人的结构、重力、浮力等诸多知识,对幼儿来说教师如果从纯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说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故意装作“糊涂”转移问题:“你不会在天上飞,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天上飞呢?天上除了鸟飞之外,还有什么在飞呢?”小朋友会想到飞机会在天上飞。通过这种“糊涂”式的幼儿教育方法,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扩展了孩子的思维空间。

二、幼儿教育之——在幼儿偶尔犯错时“糊涂”

幼儿一旦有过错,最怕的是老师的直接点名批评,尤其是对偶尔犯错的小朋友不能把他们所犯错误的危害性讲深讲透,分析得头头是道,要知道过犹不及。最好是有意识地对他们所犯错误装着不懂,让他们自己去反省、去思考,这样既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又有利于启发他们的自我教育,激励他们自觉改正错误。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