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资料对现象的描述多于理性的分析,综合起来有三个特征:

一、在专业素质上过分追求全面,流于繁琐,是优秀教师素质、优秀管理者素质、优秀人的素质三者的组合,并且带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如强调班主任要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包括洞悉国际形势、擅长琴棋书画等等;

二、缺乏专业的分析与归类,通常表现为平行列出班主任所需诸多素质,对素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缺乏进一步的解释,如没有区分哪些是核心专业素质,哪些是一般专业素质则没有区,从而无法建立起一个清晰稳定的专业素质结构模型;

三、没有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从班主任的职业生涯角度入手关注到不同教育对象条件下、不同发展时期,班主任专业素质结构的差异。

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入手。

从理论上说,我并不支持班主任专业化的提法(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专门化),因为班主任最本质的角色依然是教师,是教授某门学科(在许多地方还是主科)的教师。我们不能想象,一个在教学上存在很多问题的教师能够成为出色的班主任。而且,中小学同大学也不尽相同,不具备建立一支专业的班级管理队伍的条件,即使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由于走班制而产生了“行政班”与“教学班”的不同概念,建立专门化班主任队伍的想法亦很难实现。在这种背景下,班主任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化其实很难进行区分。

然而从实践现状来看,班主任又确实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岗位,有着和学科教师不尽相同的职责。一名好的学科教师未必能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好的班主任,所以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素质又显得刻不容缓。专业素质是人们在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决定其专业活动效果的品质的总和。

所以,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对班主任的岗位职责和日常行为进行分析,看看班主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定位,承担着什么样的任务,在教育活动中有哪些行为。从现象出发,作本质的解读;从个性出发,归纳出共性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班主任专业素质的思考和探讨。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