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耿涛一 20世纪,中国竹笛独奏艺术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阶段。1938年,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家卫仲乐先生随"中国文化剧团"赴美国演出时,首次用中国竹笛独奏民间乐曲《鹧鸪飞》,并在美灌制了唱片[1];1953年,著名中国竹笛演奏家冯子存先生成功地独奏了《喜相逢》《黄莺亮翅》等乐曲,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2]。此后,中国竹笛不但是伴奏、合奏等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乐器,而且成为音乐舞台上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独奏乐器。

20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竹笛独奏艺术形式迅猛发展起来。以北派冯子存、刘管乐和南派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的南北两大流派对中国竹笛的演奏技巧、演奏风格、形制革新与作品创作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从而将中国竹笛独奏艺术的发展全面推向了高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一大批中、青年演奏家脱颖而出,一批批改编、创作的优秀中国竹笛作品不断涌现。与此同时,众多竹笛演奏家、制作家开始对中国竹笛的形制进行开拓性的革新,先后研制出"多音孔竹笛"、"新竹笛"(加键笛)、"排笛"、"口笛"等。近年来,又出现了"弯管笛"、"巨笛"等。20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多元化的发展,使中国竹笛彻底结束了数千年来扮演单一伴奏角色的历史,完全以主角的神采登上了国内乐坛,并且已风靡世界各地的舞台,成为世界人民共同喜爱的极具艺术魅力的中国民族独奏乐器之一。二

20世纪中国竹笛独奏艺术发展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南北两大流派不同独奏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20世纪中叶,中国竹笛独奏艺术发展迅猛,形成了不同的演奏技巧、演奏风格、演奏作品,以及使用不同的中国竹笛形制的南北两大流派。所谓中国竹笛南方流派,即以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的中国南方竹笛演奏家,以演奏"曲笛"为主,善于对气息进行巧妙控制,以及运用手指演奏技巧中的"颤"、"叠"、" 增"、"打"等,将江南民间丝竹音乐、江浙一带地方戏曲音乐,和南方诸多民歌等加工、创编为中国竹笛独奏曲;其演奏风格委婉、秀丽,形成了中国竹笛南方流派独特的演奏艺术风格与群体演奏模式。所谓中国竹笛北方流派,即以冯子存、刘管乐为代表的中国北方竹笛演奏家,以演奏"梆笛"为主,熟练运用气息的缓急变化,以及运用"吐"、"滑"、"垛"、"花"、"抹"等演奏技巧,将内蒙、山西梆子、二人台等民间音乐和地方戏曲加工、创编为中国竹笛独奏曲;其演奏风格刚劲、豪放,形成了中国竹笛北方流派独特的演奏艺术风格与群体演奏模式。中国竹笛南北两大流派的形成及其发展,将中国竹笛独奏艺术全面推向了高峰,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2.中国竹笛形制革新的发展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