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子育育子”的说法源自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鲁侯养鸟。

鲁侯是鲁国的君主,有一只海鸟落在鲁国郊外,鲁侯隆重地把它迎接到祖庙中,为它演奏古乐名曲《九韶》,用牛、羊、猪三牲全备的宴席招待它,但这只海鸟被鲁侯弄得头昏眼花,不饮不食,三天之后就死了。

庄子评价说,鲁侯这是在“以己养养鸟也”,也就是说用“自己希望别人侍候自己的方式侍候鸟。”动机很好,效果却很差。在庄子看来,正确的方式应是“以鸟养养鸟”,即以鸟希望被对待的方式来对待鸟。

这个故事揭示了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困境,即当一个人以他所认为好的方式来教育对方时,这种方式对对方而言可能是坏的、糟糕的。在家庭教育上,它启发我们深思:对子女施以怎样的爱、怎样的教养才是科学的?究竟是“以己育育子”还是“以子育育子”?

生活中,一些家长往往会步入类似“鲁侯养鸟”的误区。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支配下,大人往往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强加给子女,不考虑子女的感受,一味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为子女描绘一条未来之路。幼儿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却被强行圈在小屋子里,规规矩矩坐在小椅子上,认字、背诗、读ABC,只因为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及至上学,父母又一厢情愿恨不能替孩子报遍所有的特长班;而到了高考之时,又强迫子女报考某校、某专业,以实现成为“某某家”的理想。不少父母为了子女可说是忍辱负重、含辛茹苦、心力交瘁、白发早生,自己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却对子女花钱大方,照顾至微,甚至在日常生活上全面包办。然而,这种无微不至的“厚爱”,子女能够理解和感知吗?

一项针对3000多名学生所作的心理状况抽样调查显示,子女对父母的态度让人吃惊——其中6.62%的孩子惧怕父母,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56.28%的孩子极度反感父母,19.22%的孩子对父母反应平淡,只有4.75%的孩子喜欢自己的父母。不要一味地埋怨这些子女的薄情寡义,问题出在子女身上,但根子却在父母那里。想一想,父母这样的“以己育育子”,不是与鲁侯“以己养养鸟”一样的愚蠢吗?

宋朝的一个大学问家吕祖谦说过:“善未易明,理未易察。”意思是说,善和真理是不容易弄明白的。鲁侯养鸟的失败,就是因为没有明白养鸟的道理,纯粹以他自认的“善”的方式来对待那只可怜的鸟。养鸟事小,教子事大。为人父母者,对如何“施爱”“育子”却不可不“明”不“察”。早在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就主张自然主义教育,让儿童自然成长。他的观点于当今仍有启迪意义。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