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急切需要并保护一个精确且有秩序的环境。

秩序

萱萱最近有些不一样。

早上到幼儿园,她一定要先去把小熊送到楼上自己的小床上,才肯下来吃早餐;

上午参与主题,她一定会早早地坐在绿线上,等待老师过来,然后坐在老师旁边;

在手工区工作时,萱萱在工作完了之后,必须把桌上的和地上的“作品”全部放在书包里,带回家;

午休前,她一定要自己选择一套衣服,把上午的衣服换下来;

午休时,她必须盖上有小熊的毯子(她有两个被子),并且要自己盖;

午休起床时,无论有多么重要的事,萱萱一定要先穿袜子,再穿裤子,再扎头发;

吃饭时,萱萱一定要自己选择菜,如果未经允许把菜盛进萱萱餐盘里,她会把饭倒掉,然后再装一份……

原来,萱萱是到了秩序的敏感期,无论做什么事,她都会依据自身内在的秩序来完成,否则,她会哭着说“不”,并且把事情再做一遍!(邓小彦)

孙瑞雪:

萱萱正处在秩序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程序和秩序给儿童以安全感。如果程序和秩序被打乱,会给儿童带来极大的混乱和不适。

对这时的幼儿来说,世界是以不变的程序和秩序而存在的。这种程序和秩序进入幼儿内心,成为幼儿最初的内在逻辑。这就是儿童的思维,有时称“直线式思维”。后来,儿童的这种逻辑开始改变,不变的逻辑核心被抽象出来,在此基础上,事物的形式可以变化,甚至千变万化。

秩序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人格,这一切来自童年,是童年造就了一个人的基本品格和素质。

秩序是文明的基础

孙瑞雪

为什么幼儿在出生不久就自发地要求秩序呢?

这种需求到底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这种品质的建立,又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对人类社会有什么意义?

一个生命的有机体,肯定是结构和秩序的,这是大自然的定夺,也是一个科学的系统。这种秩序还表现在以系统的存在形式上。就像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一样,我们有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她显得奥妙、有趣和复杂。这些系统独立工作又在一个整体的结构中联接、彼此牵制和支持。

上面的这个说法非常重要,你可以假设:人这样一个生命体,以如此的秩序化的结构系统存在着,她所产生的无形的内在的心理活动、认知活动和精神活动又如何不彰显秩序和结构呢?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尝试着说,认知是以逻辑的秩序表现的,精神是以法则的秩序表现的,心理是以规律的秩序显现,统合起来我们说内在的秩序是以智慧表现的。

如果秩序是大自然的规定,那么环境的秩序在教育中的意义就一定是配合孩子,帮助孩子发展内在的秩序,和孩子内在的秩序配对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