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市基础教育区域性“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方案》精神和《关于开展小榄镇“精品课程”建设的通知》文件精神,并深入开展我镇小学体育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全面提高我校全体体育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结合我校体育科实际,特制定此规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中央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教书育人为宗旨,认真贯彻“健康第一”思想,从拓宽体育课程教材外延、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荐具有地区特色体育运动项目、锻炼学生体质的目标出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而发挥体育教学的特殊功能。

二、课程简介

1、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独具特色,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民族社会、历史、文化、宗教风俗等各方面的特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教育、娱乐功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可以更好的继承、发展、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体育文化,使其相互融合、优势互补。

2、推铁环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儿童游戏,流行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旧时汉族儿童游戏。流行于全国各地。他们手捏顶头是V字形的铁棍或铁丝,推一个直径60厘米左右的黑铁环向前跑,发出哗啷哗啷的声音。有的还在铁环上套两三个小环,滚动时更响。

推铁环是那个年代男孩子的炫技宝物,拥有铁环就如同现在的孩子带着滑板上学一样,非常风光。玩法是用铁勾推动铁环向前滚动,以铁勾控制其方向,可直走、拐弯。铁环的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技术好的孩子能把铁环从家一路滚到学校,绕过各种障碍,甚至可以过水塘上楼梯,别的孩子只有在一旁艳羡的份。那时候在放学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群背着书包满头满脸脏兮兮的男孩子,手里拿着铁钩,推着铁环奔跑在马路上,哗琅哗琅的声音响成一片,场面颇为壮观。但是,随着少年儿童现代生活内容的逐渐丰富,尤其是机动车日益增多,给推铁环活动受到了很大限制,曾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推铁环活动,日渐冷落下来。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创造力,而且已经具备探究学习的能力和互助协作的能力,对新事物接受得快,爱“独立”,想“自由”,一般对教师强制安排的课程不太感兴趣;并且这时期的小学生随着运动能力的增强,对简单的追捉、奔跑游戏失去了兴趣,更喜欢一些带有灵巧性、技巧性的内容,所以激发兴趣对他们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这个时期学生的协调能力、灵敏能力、平衡能力的发展水平,我校选择校本课程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推铁环”为主要教学内容,与这个时期学生的年龄、认知、身心发展水平等相吻合。

四、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推铁环是一项深受师生喜爱的运动项目,自娱性强,还可以锻炼人的奔跑能力、协调能力、平衡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一个圆圆的铁环加一个弯弯的小钩,在小铁钩的推动下要让铁环稳稳的,要想铁环走你规定的路那可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好滚铁环,在制定整个教学内容时,安排了一个单元教学,共为五个课时:

1、第一课时: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知识;预备姿势,起动推行直线的方法。

2、第二课时:学习匀速直线滚动、变速直线滚动。

3、第三课时:巩固学习变速直线滚动、学习曲线滚动。

4、第四课时:巩固学习曲线滚铁环、学习一定坡度的滚铁环

5、第五课时:利用学会的本领,滚铁环教学比赛(速度跑、障碍跑)。

五、课程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了解民间体育活动的锻炼价值,激发学生对民族体育活动的兴趣,并通过改革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评价方式,促进每一位学生共同学习与进步。

2、运动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推铁环的技术方法,让学生基本掌握直线、曲线推铁环,并利用学会的本领能创新滚动与障碍滚动。

3、体能与身体健康目标:发展学生灵敏、协调、速度等身体素质,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并提高自我健身和勇于创新能力。

4、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培养学生体育与健身的情感、习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并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竞争进取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六、教学方法与策略

1、理论课教学方面,以讲授法为主,辅以讨论课。并且利用现代科技的教学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对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所倡导的精神与道德、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理念、以及对东西方体育的不同文化、不同理念进行展示。重点是让每位学生更为深入全面地了解我国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状况及沿革、特点。同时要求学生课外自学,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健身原理和技术的理解与掌握。

2、教法策略:根据学生特点,在授课中主要采用学导式教学、分层式教学和情景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通过提示在直线滚动中碰到障碍时怎样绕过,引出曲线滚动,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尝试,教师及时的巡视、提示、点拨、让学生寻找出适合的方法进行演示,教师进行精讲示范,然后让学生巩固练习掌握方法。并进行的分层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择不同难度的障碍滚铁环,通过不断的巩固掌握挑战新的高峰。

3、学法策略:在授课中主要以学生个体发展为主,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学导和分层学习中主要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来达到掌握方法的目的,在教材的选择上也以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

4、辅助练习的选用上,根据授课所用的器材,通过引导,让学生利用器械创设其他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散思维,提高活动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建立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了一套以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运动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采用传统的评定方法,并通过某些项目体质测定的指标来评价学生生理技能提高状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道德、民族传统健身理念等方面的文化知识评价,是通过网络问卷形式、答卷形式来了解学生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相关领域的文化知识情况。

6、信息技术手段

向学生提供民族传统体育网络教学平台,各个课程组教师可以运用网络课程工具进行课后辅导,学生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进行资料查询和学习。

七、课程重、难点:

1、重点:学会滚铁环的方法(直线滚动、曲线滚动、滚动过障碍)

2、难点:手腕对铁环的用力大小、方向控制

八、课程建设的步骤与进度

1、课程建设步骤:

(1)师资队伍建设

一流的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要把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 着力培养并逐步形成一支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梯队。

(2)教材建设规划

采用教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白晋湘。民族出版社,2004.12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和表演规则及裁判法》。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3,保证教材内容与相关专业领域的科技发展水平相同步。同时积极参加校本教材的编写,这些教材将融入课程组教师科研成果,教材的编写将会极大推动课程建设。

(3)教学改革

1)教学观念的更新

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内容的变化,必然要求教学方法的改变。我们在新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积极进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探索与改革。注重发挥我校有七个体育教师的 的教学优势,积极将新的教育理念引进课堂,丰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积极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教法的探索性研究。

2)改革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评价方式

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上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如技术评定、运动水平达标、理论闭卷考试、平时作业评定、学习心得等)来促进教学,并把多媒体的课件和现场的口传心授、课余技术辅导全面结合。

3)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道德建设,贯彻素质教育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各级学校体育教学和课余校园文化生活中,已成为增进学生健康的身心教育和贯彻德、智、体、美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寓政治思想教育、道德素质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于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民族传统体育对抗性的特点,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礼仪待人的谦让态度,团结协作的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良好的体育文化修养等。

4)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全体教师坚持每两周召开一次教学研讨会

定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训练、科研等进行研讨,并加强与兄弟学校同行的对口交流,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对进一步规范教学与训练,提高教师责任感、及时解决教学、训练、科研中存在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网络教学建设

学校校园网的铺设为网络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我们拟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网站,提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历史沿革、教学队伍、教学改革成果、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科研课题和成果、教学效果、部分课程录像、特色项目、学校政策等内容,实现网上授课、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测试一体化,满足学生进一步自学的需求。

九、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建立小榄镇中心小学体育科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机构

组长:陈淑南

副组长: 周小燕、陈康宁

成员:全体体育教师

(二)制度保障

检查督导制度,培训研讨制度,调研汇报制度、奖惩激励制度是我们顺利深入地开发精品课程工作的保障。

(三)经费、物资保障

学校对课程研究教学设备设施、实训材料给予优先保障。将调研、课程开发等各项经费开支纳入学校预算。

(四)师资保障

各教研组安排精锐师资,定期培训,及时调整,要使得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成效明显。

总之经过精心的策划,加上以前取得的成果以及目前我校所具备的软、硬件教学条件,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向校级精品课建设迈进的必要条件。希望能得到校领导、各位专家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