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孩子身体发育迅速,是人生的第一加速期。幼儿早期的经历非常重要,很多人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特别是五岁以前)所遭受的挫折。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幼儿就会痛苦,受到压抑,负性情绪潜藏于幼儿的内心,形成无意识。随着幼儿的成长,再次遇到挫折时,潜藏的负性情绪被现实所激活,孩子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身心相通。”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显然,这话用在教育上也很恰当,就是在合适的时间进行适宜的教育。“揠苗助长”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逾越了孩子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孩子会畏难,产生厌学心理。“亡羊补牢”滞后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孩子落后于同龄人,会产生自卑心理。

那么,3~6岁幼儿的性心理发展有哪些特点呢?教育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性心理发展特点

3~6岁是发展性别认同和形成性别社会规范行为的关键时期。幼儿主要通过选择玩具和日常活动内容来反映性别角色。

(一)根据性别选择玩具

3~6岁男孩多选择刀、枪、剑、汽车、坦克等显示“男子汉”气概的玩具,女孩多选择布娃娃、小动物等显示文静、爱心的玩具。

(二)根据性别选择活动内容

3~6岁男孩在游戏和日常活动中多扮演见义勇为、拔刀相助、“爸爸”、“英雄”等角色,女孩在游戏和日常活动中多扮演“妈妈”、“公主”、被保护对象等角色。

(三)性别差异化

幼儿在4岁以前性别差异不明显,5~7岁逐渐显示出差异,按性别不同而进行不同的活动内容。性别角色混乱或性别识别障碍表现为“娘娘腔”或“假小子”。

二、家庭教育要点

(一)进行正面教育

家长要注意以身作则,以身示范,爸爸做好男孩的表率,妈妈做好女孩的榜样。家长要发展孩子的性别认同,按照正确的性别角色行事,引导孩子形成性别社会规范行为。

(二)进行纠偏教育

家长要正视孩子的性别,不能根据自己对孩子的性别期望而进行教养,不能将男孩当女孩抚养或将女孩当男孩抚养。另外,家长要仔细辨别孩子的性别角色并加以正确引导,对孩子日后性心理正常发展,避免出现性心理障碍如同性恋、易性癖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针对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