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一直是是现在心理学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他主要是以“潜意识”与“移情”作为基础的。可以不夸张的说不然潜意识和移情,就不算是在说精神分析理论。

佛学谈的是业力,没给人对业力的理解也是各有不同,可以这么说业力,是佛学中最为难里悟的点,就像是在说一个人种下什么种子,会得到什么果实一样。(个人愚解)也可以说是你看到的并非是这个事物的真,就如同再说潜意识一样,只是佛学比精神分析学要深刻的多。

这个业力谈到很是复杂,这里理解为:

要谈的是“种子”。种子不在外界,不存在惩罚或奖励你的“神”,种子是你曾经闪过的念头,在你内心下的一个种。它在因缘成熟时会产生“力”,驱动你的行为、你的感受、你的情绪、你的话语,造成你的一个小小际遇,构成所谓“命运”,这就是业力。这种讲法,高于精神分析。“命运”并非完全被动,只要我们当下“转念”,改变自己的心识,就下了一个不同的种子。大量修改的念头,组成完全不同的业力,可以改变命运。

比如一个罪犯,现在悔改了,总想着去帮助别人。那他的命运肯定会得以改变。因为他在每次想发怒的时候忍耐,在每次感到同情的时候,认同并强化这种动力。这样他改变了自己的心,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任何一种命运的改变,都跟“修心”有关。

弗洛伊德觉察到潜意识的存在,这使他树立了声誉。虽然弗洛伊德本人知道,他并不是第一个发现潜意识的人。他说过,很早以前,比如泰戈尔的诗歌当中,就有提到潜意识的存在。

弗洛伊德认为,他的成就主要在于给出了潜意识的内容。他认为那是性和攻击欲。但这样他开始犯错误。如你所说,他的样本不对,以偏盖全。当他试图为潜意识给出界定的时候,他没有意识到,其实他把路修窄了。没有被意识到的驱力非常广泛,远远超出了“儿子想和母亲**”这样一种狭隘的内容。

释迦牟尼佛同样受到了他的业力的驱使,但这种业力是如此不同。它表现为对人类心灵的好奇心,找到真理的强烈愿望,和对众生的真诚同情。

他如此轻易地就超越了弗洛伊德认为不可超越的本能欲望——性,攻击,个人野心。综观佛陀生平,我们看到这个人确实被很强大的动力驱策着。他离开家庭,他禁欲,他苦修,他不证悟真理就不从菩提树下起来!这样强大的动力,和性、攻击有什么关系?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么这种驱策力究竟是什么呢?它为什么如此强大,以至于在每一个细胞里都充满了呢?

告诉我,为什么?

弗洛伊德解释不了这种现象。这超出了他能够理解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