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域活动的特点

(一) 活动的交往性

1. 小班幼儿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他们喜欢独自操作、平行活动, 常常是一个人独自在角落摆弄材料, 很少与人闲谈, 也很少就操作中的有关问题与同伴交流, 就是有交流也是片言只语, 很快就结束。小班幼儿的交往范围小, 活动中只关注自己,对别人做些什么没有特别的反应, 但在教师的引导下, 他们也开始关注别人的语言和行动, 并作出简单的回应。小班幼儿的交往更多的是以玩具为中介而发生的, 但这种交往常常是以负面的形式出现,如玩具被别人拿走而发生争执。

2. 中班幼儿社会**往水平开始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社会为中心转移, 他们已不再满足于自己玩, 而是开始喜欢找同伴一起玩, 有强烈的参与同伴游戏的愿望。他们会联合起来玩同一个玩具, 即使是玩不同的玩具, 在玩的过程中也会主动地把自己的发现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分享。但由于他们的社会行为规则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 因而他们的交往很容易发生冲突, 告状、“战争”是常有的事。中班幼儿的交往还出现“强强联合、弱弱相对”的现象,即能力强的幼儿常常在一起玩, 并一起很快进入活动, 而能力弱的幼儿虽聚在一起, 但无从开始, 结果是能力强的幼儿玩得津津有味, 能力弱的幼儿却面面相觑。

3. 大班幼儿更喜欢与同伴一起活动, 而且关系较为融洽, 往往能把这种关系保持到活动结束。他们常常是边操作边交流, 乐意介绍自己的操作经验。他们的合作水平较高, 遇到困难时, 更愿意通过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一起尝试解决, 而不是直接求助于教师。在共同完成同一主题活动时, 幼儿分工明确, 能自主地协调好各自的分工, 如编辫子时一个拉, 一个编; 装饰乐器时, 一个固定好图案, 一个粘。

(二) 活动的创造性

1. 小班幼儿大多具有“从众心理”, 他们在区域中的操作活动很多情况下以模仿为主。他们在选择操作的内容、材料甚至是操作的表征上都常常模仿身边的同伴。对材料大多停留在常规性的操作上,不断地重复, 扩展性的操作较少出现, 如有也是简单的变化, 有时则离开了材料的固有功能, 只把材料作为随意摆弄的工具。小班幼儿有时也有创造性的表现, 只是这种表现是低水平的, 往往具有明显的生活印迹。

2. 中班幼儿具备了一定的创造意识并能付诸行动。对于同一材料, 当他们多次操作后便不再满足于原有的常规性玩法, 而是尝试着提出自己的见解。尤其是男孩子, 能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 不断地变换方法和角度进行试验和探索。如动手区中的玩“夹食物喂小动物”游戏, 幼儿一开始出现的是重复夹、喂的动作, 后来把一筐食品全倒入“小猪”的口中, 从不同角度将大小、形状、软硬不同的食物夹出来。

3. 大班幼儿的创造力有了一定的发展, 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 他们更容易迁移原有的经验进行创造性活动。在操作中不会局限于某一种玩法, 而是能对几种材料的综合使用或在前一游戏玩法的基础上拓展出不同的玩法。他们会通过互动交流,充实、补充、完善操作内容, 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操作活动。如他们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示一起探索斜坡的玩法, 一开始按图示玩, 后来互相交流、讨论、比较,还搭出两面相连但坡度相对的坡面、坡度不一样但相连的两个坡面, 玩起了冲斜坡游戏及将物品滑入洞中的游戏。

(三) 活动的问题性

1. 小班幼儿经常会遇到像游戏人数、材料等常规性方面的问题, 或遇到不会使用材料、不会操作等知识性、技能性的问题。由于自我中心意识强, 能力有限, 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能力和耐心, 容易中断或放弃活动, 或改换材料, 进行其他活动。对于突如其来的困难不知所措, 有畏难情绪, 较少采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如为了让自己能够进入某一区域, 而将别人的限制标志拿下, 放上自己的, 一经制止即放弃区域活动, 而转化为观望、闲逛。虽然有时也会试着去解决, 但更多的是停留在反复的动作操作上。

2. 中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小班幼儿明显增强, 遇到困难不再表现出畏惧或马上放弃, 但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当发生常规性争执时, 经常采用直接向老师告状、求助的方式来解决; 当发生知识性、技能性的困难时, 一开始会尝试解决, 但解决的办法比较简单, 一旦不成功, 往往转而选择其他内容的活动。

3. 大班幼儿的思维积极、活跃, 愿意学习新的东西, 喜欢自己感兴趣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他们常常采取“尝试错误法”探索解决困难的方法, 试图找出一种比较合适或正确的操作方法,但缺乏耐心, 不能认真观察, 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也不懂得在必要时寻求他人的帮助, 因此,常常是很久也不能解决问题, 最后只得放弃。操作技能有困难时, 会自行跳过有难度的部分, 寻找比较容易达到目标的操作材料。

(四) 活动的自主性

1. 小班幼儿的自主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大部分幼儿能独立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和材料, 发起的活动大多是自发自愿的, 不需要教师过多的指导或控制。活动中有初步的自主支配行为和活动能力, 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调节活动时间,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操作。对于新材料、新内容或有一定操作难度的材料会出现犹疑, 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才能完成。但完成一项操作后, 往往不能自主地进入下一项操作, 而是出现观望或停止的现象。他们经常不能自主地解决遇到的问题或纠纷而中断活动。

2. 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性日渐发展,有了比较明显的自主意识, 从对活动材料的使用到游戏同伴的选择; 从活动玩法的确定到游戏纠纷的解决, 幼儿都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决策的能力。如在活动的初始, 他们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喜好进入益智区并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和游戏同伴较快地进入游戏, 以往所存在的那种张望和犹豫不再出现。他们已逐步摆脱对教师讲解、示范的依赖, 探索中的目的性增强, 能有意识地根据材料所隐含的玩法进行思考和判断。当完成一项操作后, 能独立地转入另一项操作。

3. 大班幼儿活动的主动性较中班强, 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教师, 而是有了自己的想法。活动前已能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个大致的想法, 他们的行为少了些盲目性, 多了些目的性、计划性。他们能根据分工的需要, 选择游戏的伙伴, 但在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不按分工进行游戏的现象。他们愿意自主探索, 能通过不断调整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操作材料, 探索不同的操作方法, 使探索活动不断向前推进。探索中遇到困难时能通过同伴影响、迁移操作经验、和同伴讨论协商等办法解决。

二、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一) 促进幼儿间的交往

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交往是比较被动的、负面的, 因此教师的引导和介入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师在活动前应向他们提出交往的要求, 使他们从无意识的交流逐步转向有意识的交流。另一方面应引导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活动经验和发现。同时, 还可以提供能够激发他们共同兴趣的、需要一起玩的玩具, 让他们在共同玩耍的过程中进行互动和交流。另外, 教师应注意及时地解决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以推动他们游戏和交往的顺利进行。

为了促进中班幼儿在区域中的交往, 教师应解决他们在交往中经常出现的“矛盾”“告状”及“强强联合、弱弱相对”现象。教师一方面应与幼儿一起讨论、制定区域联合活动规则, 以此来规范幼儿的行为, 减少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另一方面, 应巧妙地引导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合理的交流。如教师可以给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发色卡, 规定在区域活动中,持不同色卡的幼儿必须结伴活动。运用这种方式,就自然而然地将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进行了隐性的调配。

促进大班幼儿的交流, 指导主要放在交流的有效性上, 提高交流的水平。教师应创设让幼儿进行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互动和交流, 共同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例如, 提供小木工、斜坡、球、轨道等需要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材料。为了操作这些材料, 幼儿必须分工协作, 这将使幼儿学会如何与同伴进行有效的合作与交流, 从中体验到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快乐, 也可获得交往的经验。

(二) 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培养小班幼儿的创造性, 首先应理解和接纳他们不自觉的模仿行为, 并挖掘其中的积极因素, 巧妙地使模仿成为小班幼儿学习的动机、成长的过程, 为创造打下基础。一方面, 教师可以用平行游戏来代替说教, 使幼儿得以观察、模仿、学习;另一方面, 教师在尊重他们好模仿的同时, 应创设适当的环境, 营造创造的氛围, 引发他们生活中的各种经验, 鼓励他们在操作游戏时同中求异, 进行初步的创造。如: 利用辅助材料在原有造型的基础上添枝加叶, 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 运用简单的问题启发, 扩展出常规以外的多种玩法。

中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重点应放在投放的材料上。一方面投放的材料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 以利于幼儿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 不断地变换方法和角度进行试验、探索和创造。另一方面投放的材料应体现开放性。如半成品材料, 具备了多种组合和变通的可能, 可促使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不断地创新玩法。随着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教师可以尝试阶段性、系列化的材料投放方式, 即同一种材料, 由易到难不断地提高操作难度, 以引领幼儿不断地深入探索和创造。如夹食物材料, 可以不断升级为暗箱夹物、管道夹物等, 让不断出现的挑战去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

大班幼儿创造力有较快的发展, 他们的创造性随时随处都有可能表现出来。教师应注意敏感地捕捉幼儿创造思维的“闪光点”, 从中挖掘潜在的创造素材, 进而鼓励幼儿大胆地“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如同样的操作材料, 应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功能等方面举一反三, 大胆探索多种玩法和规则。教师还应注意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启发性的提问, 激发他们思维的灵感火花。如, 在接水管活动中, 教师向幼儿提出:“怎么让水流到每个家庭中? ”在这一问题的启发下, 幼儿找到了不同的解决办法。有的用细铁丝捆牢, 有的用透明胶粘住, 有的则以合作的方式解决, 等等。

(三) 引导幼儿解决问题

小班幼儿的矛盾较多地表现为常规性、知识性和技能性问题, 教师应分别采取有针对的解决策略。对于常规性的问题, 主要的解决办法是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明确游戏的规则, 如减少空间的拥挤, 讲清楚操作的程序; 对于知识性的问题, 应巧妙采用各种启发方式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对于技能性问题, 则可以采用适当的讲解示范或平行参与活动的方法, 给幼儿以技术上的支持。如动手区的幼儿由于没有掌握包糖果的方法, 结果重复了多次也没有把糖果包住, 教师就采用讲解示范的方法, 使他很快地掌握了方法。

中班幼儿在遇到困难时经常采用直接向老师求助的方式来解决, 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此, 教师应当重点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当幼儿求助时, 不妨与他们共同思考:“为什么会出错? 错在哪里? ”并进一步与其讨论:“怎样才能不出错? ”帮助幼儿理清思路, 初步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要使幼儿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 给予幼儿心理上的帮助, 以鼓起他们探索的信心。

对于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不必直接参与解决或示范讲解, 而是应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思考、操作, 在“试误”中不断地调整, 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养成思考的习惯。有时, 大班幼儿不能解决问题, 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细心观察、分析自己操作的情况, 不能发现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因此, 教师应通过提问或具体操作的方式, 引导幼儿认真观察, 发现问题存在的关键原因。另外,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四) 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小班幼儿的自主性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还很不稳定, 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 需要教师的积极培养。为此, 教师应为他们创设一种能感受到的、有自由选择游戏权利的心理环境, 鼓励他们自由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游戏。在幼儿的每一次操作中,不要过多的干涉或评价, 而是经常以一个微笑、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满意的点头, 鼓励他们自主地操作、自主地思考、自主地解决问题。如“你可以去玩你自己想玩的游戏”“再来一次会成功的”。这样,他们在每次活动中就会大胆而自主地开展活动, 充分展现自我, 发展个性。

中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性、独立性日渐发展。教师应充分发挥区域环境的暗示性功能, 为幼儿自主地探索留出空间, 尤其在涉及必要的技能学习时, 可尝试运用图示、流程图等方法, 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可攀爬的阶梯, 让幼儿通过自主的探索获得必要的技能。如在投放新图书时, 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图示法向幼儿提出阅读的要求和问题, 让幼儿在阅读完新书后在图示表上用简笔画的方式回答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幼儿确定较明确的阅读目的, 让他们能带着问题, 认真观察画面, 寻找画面间的联系, 思考画面内容, 从而逐渐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大班幼儿自主性的培养, 应着力于操作的计划性上。在区域活动中, 凡是能够让幼儿自己选择、计划和作出决定的地方, 教师就应尽可能地提供机会, 引导幼儿参与学习计划的制订, 并按照计划进行学习。教师应成为幼儿决定和计划的支持者, 为幼儿执行并完成计划提供适宜的条件与必要的帮助, 并使幼儿与他人交流、讨论以完善自己的计划与决定, 更好地为幼儿自主性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