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整合农村幼教资源,各地区都根据当地地域特征进行了办园布局调整,使小园变成了大园,混合班分成了单龄班,这样使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和专一性。但是,独生子女现象使幼儿除在幼儿园能每天接触熟悉的同龄小朋友以外,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较长时间的接触比自己年长和比自己小的小朋友,这对幼儿责任感和其它一些亲社会性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无疑是一种缺失。所谓亲社会性行为是指幼儿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在心理上幼儿需要与有权威的人一起成长、学习;生活中幼儿渴望与同伴交往,每个孩子都愿意同比他大的孩子玩,哪怕受点委屈,拿自己心爱的玩具去换也愿意。大小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大孩子当领导人或组织者,或表现出不耐烦,无论怎样,小孩子都乐于服从,这在与父母交流、与同龄小朋友之间交往中是很少见的,而区角活动本身固有的随意性能使幼儿充分的放松和展现自己。因此,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大中、中小、大小幼儿开展混龄区角活动,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必要的。下面我谈一些浅显的感受。

一、 指导混龄区角活动的一些策略

1、创设适合大小幼儿共同玩的活动区,提供互教互学的机会,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很多游戏的技能光靠教师的言传和示范有时候效果并不理想,而孩子影响孩子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同龄孩子之间的互教互学由于双方争强好胜往往难以顺利进行下去,而有年龄差异的幼儿在一起由于不同的心理需要,往往更容易达成默契。因此,教师可以提供适合大小孩子同时选择角色的区角,将表现能力强的大孩子和模仿能力强的小孩子组合到一起玩游戏,以“角色指定法”和“分配任务法”让大孩子当小老师,负责教会小孩子一项技能。例如:在娃娃家里,小的孩子可能被安排去做“宝宝”,大孩子则做爸爸妈妈等有“权威”的人士。大孩子因为受到小孩子的崇拜而特别愿意表现自己的能耐,此时的小孩子虽然处于被动状态,但却能全神关注“爸爸妈妈”的言行举止,注意到他们怎样照顾孩子,怎样做家务,怎样开展游戏等。由此丰富了自己的游戏经验。再如,可以在小班结构区安排部分中小班幼儿一起玩搭建、插接游戏,大小孩子在一起搭积木、玩插塑,小孩子会直接从大孩子那里学到一些新的方法,这样就缩短了自己探索的时间,进而转向下一个探索环节。幼儿在互教互学的过程中,满足了不同的心理需求,大幼儿展示了“高超”技能和好玩的花样,小孩子学到了新的能耐,双方都有收获都感到自豪。同时大孩子为赢得小孩子进一步的信任,会主动探索学习一些技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在小孩子面前有“教资”。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