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花的诱惑

案例:洋洋的老师走进午睡室,就看见洋洋小朋友不但自己的小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并且正帮旁边动手能力差的小伙伴叠呢……老师感到十分的高兴,因为她并未要求他们这样做。“洋洋,老师没让你做这么多的事,你却主动做了,真是个好孩子,老师爱你。”这天放学小结的时候,老师说:“洋洋今天表现不错,老师奖给你一朵小红花。”

分析:老师这样说对不对呢?当孩子做了好事,应不应当赞扬他呢?我们的孩子是需要听我们说爱他、夸他是个好孩子的,但是当我们用表扬来刺激孩子做事,并将爱他与做事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要考虑一下这样做会给孩子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洋洋会想老师爱我只是因为我帮了别的小朋友——如果我不帮其他小朋友叠被子,老师还会爱我吗?而老师不爱我,我就不是好孩子。孩子很容易产生这样一个印象:他们的好坏与否取决与他们是不是按老师所希望的来做。他们帮了其他小朋友的忙,老师喜欢,就是好孩子,不帮,老师就不喜欢,就不是好孩子。他们随老师的心愿就是好孩子,相反就不是好孩子。这样,洋洋长大后,她总会按照别人的意见来调整自己。别人告诉她做得好,她就感觉好,别人批评了她,或是忽视了她所做的,她就感觉不好,觉得不公平,更会因为没有人欣赏她,她会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她的情绪会很不稳定,总是被他人的态度与评价所左右。因此,我们关注的应当是孩子自身的努力,给他们鼓励,而不是将孩子所做的一件事与是否爱他相联系。

洋洋因为坐姿端正,或积极举手,多得了几朵小红花,这种奖励可能使洋洋感受到很多鼓励,但也接受到一个错误的信息:如果她上课坐端正了,她就应该受到物质上的奖励。但是她下次如果又上课坐端正了,而老师却没有给她小红花,她会马上就决定下次不坐端正了,因为她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这就产生了对奖励的依赖,结果我们把孩子培养成了为奖励而工作的人。他这辈子总是说:“我做了好事,给我奖励。”多做一件事,要多得一份奖励,做了一件大事,要得到更大的奖励,如此等等。因此,这种将做事的出发点建立在奖励之上,从实质上看,缺乏主动、自觉的精神。就此而言,这种奖励是有坏处的,而不是有益的。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件事完成了,真是太好了”因此,当洋洋帮助别的幼儿叠被子老师应该怎样鼓励她呢?老师可以说:“你不但把自己的被子叠好了,还帮助了其他的小伙伴,你感觉一定很好,是吗?我很高兴,你不但可以动手做自己的事情了,而且还能帮助其他的小伙伴。”老师说上面的话着重于事情:被子叠好了,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情,还帮助了其他的小伙伴。老师鼓励了洋洋而不是表扬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