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起(天津宝坻一中):有的老师可能出于传统意义上的对学生负责的心理,或者说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怀疑,担心如果不给学生讲细些,学生可能读不懂课文;担心如果不把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一一落实,考试怎么办?结果往往是你的好心学生并不领情,课堂毫无活力可言。其实,课下注解那么详细,大部分学生借助这些是能够基本跨过文字关的。要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一种自觉借助相关“工具”读书的习惯,我想这是语文“工具性”的具体体现之一。重点词句可以在课堂上结合对内容的分析来解决,李老师的这节课在这一点上的处理是比较合理也比较到位的,比如对“少”“于是”“我之谓也”“非……则……”等语言现象的强调。对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工具性”主要还是体现在教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方法并成为其自觉的习惯。

李学瑞(河西区教研室):我认为,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应该有三个层次。一是“语言积累”,由于语言的古今演变,读文言文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语言的疏通理解问题。文言文阅读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够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为其以后能独立进行课外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文本解读”,从文化和思想的层面去解读文本,从文言文中汲取精神的营养,这是读文言的关键一环。文言文以简约凝练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的结晶,读的时候要学会用“泡”的方法去丰富还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心理上的愉悦。三是“品味鉴赏”,即品味古人为文之精妙,学习古人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叙述描写、人物刻画等方面的为文之道。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是从几千年的文化宝库优中选优的精品,含英咀华,学习借鉴,无疑是提高审美与写作能力的一个捷径。应该说,李老师的这节课在这三个目标的落实上应该说比较合理;而且这种处理不是简单地物理划分,而是有机地融为一体,课堂进行得自然、自如,确实显示了一位有经验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的能力。

何 宁(天津实验中学):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节课初看朴实无华,很常态、很真实的一堂课,没有多媒体的辅助,没有声光电的渲染,似乎少了些场面感与“演出效果”;但细细品味,发现这绝对是一壶好茶。浙江的邓彤老师主张对文本的“素读”,我想,李老师的这节课是“素读”的很好的标本。现在有一种倾向很不好,语文课尤其是公开课,往往把一些非语文的东西提到不恰当的高度,甚至喧宾夺主,搞得非驴非马。不过,课上成李老师这个样子很不容易,必须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一是教师的“文本素质”,也就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与“横向解读”的能力,也就是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有的教师读书很少,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除了照搬教参与教案选外,对文本缺乏自己的解读,又怎么能把课上好上活长得有特点呢?比如《秋水》这一课,有的老师连《秋水》全篇都没怎么读过,河伯与海若的七次对话基本无所知,这样的老师是不敢像李老师这样“开放”地上课的,否则如果学生提出“河伯对‘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这种人到底是什么态度”一类的问题他是不知怎么处理的。二是自如驾驭课堂的能力,这是积多少年的功利练就的境界,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恰到好处地扮演好教师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