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指导学生寻找声音,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物体传声这一现象,声音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十分熟悉的,但是对于声音是靠什么传播的却很陌生,本节课是关于声音传播途径的探究。为了探究“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这一问题,教科书中设计了两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身边一些熟悉的物体进行探究,但由于声音的传播依赖一定的无形物质,这是现实生活中很难直接感受到的,它需要借助于实验和推理分析才能得出。实验本身有局限性,学生的现有理解、推理和想像能力相对薄弱,对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的理解就是一个知识难点。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着这一理念,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总结交流——应用拓展”这一发现式探究程序组织教学,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注重适时指导,力争使学生的探究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发现声音是靠什么传播的。

2、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完成自己的猜想验证,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3、结合身边事例解释物体传声现象,能用语言描述声音传播途径。

教学重点:声音如何传播是认识声现象的本质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从教材的安排及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看,本课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探究上,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对于物体传声的理解和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发声芯片、注射器、水槽、石块、纸杯、绳子以及学生身边的物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新课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几种学生熟悉的声音(如鸟叫声、流水声、琴声、上课铃声等)并引出问题:关于声音你知道了什么?你们还想研究哪些问题?[设计意图:借此唤醒学生已有知识,明确进一步探究的方向。通过直观的感受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出了“这些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等问题。]

二、实验研讨,获取新知

1、观察空气传声实验

教师将一个发声的芯片放入一次性注射器中,然后慢慢将注射器内的空气排出,芯片发出的声音逐渐由大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只看到芯片指示灯的闪烁。提问:老师做了什么使芯片声音听不到了?说明了什么?学生讲述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没有空气声音就听不到了,说明声音要靠气体传播。教师再播放科学在线内容: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在月球上听不到对方发出的声音,他们只能依靠特殊装置来传递信息。请同学思考回答:这种现象说明什么?使学生进一步知道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请举出生活中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的例子,对教师讲课学生听到声音进行分析。[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思考变得积极主动了,他们通过观察空气传声实验,联系生活实际,轻松地获得了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的知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