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喜还是忧?

一些令人心惊的事例: 有的中小学生, 只是因为父母说过几句恨铁不成钢的气话, 或纯是为了区区小事而想不通,竟萌生厌世、厌学念头而轻生, 或杀死母亲、同学。

有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和科研机构, 曾对相当一批数量的学校进行过抽样调查( 样本皆达好几百人甚至好几千人) , 得出结论是20%多或30% 多, 甚至40% 以上或50 以上的学生皆有某种或几种不健康的心理倾向,还有的说只有17% 的人心理是健康的。

在塑造健全人格过程中出现的盲点

一、婴幼儿教育中的失之偏颇,重智(IQ)而轻非智力(EQ)

古今中外已有不少为大家所熟知的教训: 许多天才人物由于接受了不恰当的早期教育, 尽管有个人事业的辉煌, 却因其病态的人格而没有幸福的人生。如音乐神童莫扎特、哲学家尼采、宗教改革者路德, 还有像我国三国时代的英豪之一的周瑜, 甚至现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 几乎都有畸形的心理、病态的人格。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以往早期教育中的过失--仅仅抓知识灌输和智力训练, 而忽视了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塑造。

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在人之初的教育奠基工程中,必须进行全面而和谐的教育。

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未能营造出健康心理环境和氛围

到学校去转一转, 看看课程表和学校教学材料, 或听一听学校领导、教师的介绍, 得到的印象是: 学校的硬件环境近些年来有了显著的改善, 德、智、体、美、劳、育, 样样几乎也都抓了, 都有活动安排。到学生的家里去转一转、问一问, 获得的印象是: 多数家长都很关心孩子的饮食营养, 关心孩子的学习, 只要孩子喜欢的, 不论多贵、多费事, 家长几乎都会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可以说, 学校和家庭对儿童是一片苦心、好意。可是, 笼罩在孩子心头的仍是:活得太累、学得太苦, 心理上的压力大、负担重。看来,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病根来自于外部环境的种种不适当的压力。当前整个社会环境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 成年人也存在着如何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问题。少年儿童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外部环境的不适当的压力, 主要是指学校里教师的教育管理方法以及家庭教育管理方法不当, 当然也包括社会上某些负面因素的影响, 给学生造成了不当的学习压力, 导致产生某种逆反心理以及形成某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 形式上搞素质教育,轰轰烈烈, 实质上抓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不仅是重智,轻德、体、美、劳, 而且重智也很不全面, 只是重智的一两个方面。我们的大脑有七个智力中心,分管身体的运动智力、语言智力、(数学) 逻辑智力、(视觉) 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人际( 社交) 智力和内省智力。但多少年来, 我们的中小学只着重发展其中的两个智力: 语言智力、(数学) 逻辑智力。其他区域只是半耕耘或者久耕耘而荒芜了, 导致大脑的整体功能下降, 智力发展也受到影响。教育的视野越搞越窄, 违反了人的全面和谐而充分地得到发展的规律。殊不知: 未能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环境和氛围, 是对心理健康最大的忽视, 最大的盲点。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误区

在内容上只偏重于学习心理教育, 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当作提高升学率的一个手段。

当前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中小学, 往往只注意教学生处理好个人与学习知识关系中的心理问题( 有的甚至只限于消除临考前的紧张心理状态) , 且误以为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或基本内容;而对人际关系即个人与社会( 群体、他人) 关系( 对中小学生而言, 主要是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与家长关系、与异性关系) 中的心理问题, 则注意得不够充分, 至于人与自然环境( 包括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野生动物及其它的自然资源) 关系中的心理问题, 更是极少涉及。这不能不说是有严重缺陷的、很不完整、很不充分的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家庭教育

在孩子成长的各种影响因素中,家庭占72%,学校占14%,社会和各种其他因素仅占4%。

欧美著名家庭教育家认为: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作为家长,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重视孩子的“第一次”,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中没有抓住“一”字关,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

”幼儿最初,最直接的老师便是他的父母,有句话说的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尤其是父母的举止言谈,为人处事,对幼儿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就是说,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耳濡目染孩子是聪明的;如果孩子不聪明,那肯定是被父母吓傻的。孩子是单纯的;如果孩子不单纯,那就是被父母训蒙的。孩子是讲道理的,如果孩子不讲道理;那大多是被家长逼的。

好习惯的养成

从新生命的孕育到婴儿的呱呱坠地,孩子的一些习惯就已经开始慢慢养成了。 胎教中就专门指出,孩子的饮食和作息会遗传母亲怀孕时期的习惯。从这一点我们得出结论,好习惯的养成,要从小做起。大人勤快了小孩儿懒,大人懒了小孩子勤快。

我国古代也有“三岁看老”的说法。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帮助孩子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孩子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如果养成一种坏习惯,也许孩子一辈子也还不清它的债务

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

孩子平时只习惯听别人说,自己不爱开口,在公共场合说话的机会少、胆子小、不自信、心里紧张。家长就要做到在家里多给孩子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或者家长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孩子开始做到简单流畅的回答,以后逐步说得更多一些,尤其是在一些社交场合和家里有客人来访时,更要抓住机会让孩子锻炼。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教育无他,唯有爱和榜样的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教育的全部秘密就是“爱”,爱是尊重、爱是赏识、爱是无条件的接纳、爱是用心感受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爱不只停留在表达上,而是行为中、生活中鼓励的话语,温暖的拥抱都是爱最直接的体现。

把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变成:“(家长帮助创建的)成功—(由成功激励而自然进行的) 努力—更大的成功—更大的努力”的过程,把这样的良性循环变成孩子成长路上成功和努力循环递进的双重变奏曲,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算得上是成功的教育。

现代家长应该怎么做?

一、改变自己是改变孩子的先决条件。

(一) 父母要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改变孩子的行为

(二) 父母要从改变自己的情绪做起,达到改变孩子态度的目的

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长久动力

孩子考试后,多数家长问:考的怎么样? 多少分? 排第几? 而很少关心孩子学的是否轻松? 学习的兴趣如何? 这无疑是对孩子心理的伤害,只是伤害的程度有大有小

三、 自信远比暂时的成功更重要

(1) 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度,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不要总用别的孩子比,那样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2) 要经常告诉孩子:“父母以你为骄傲,相信你能行。”

(3) 要以轻松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要能宽容孩子暂时的落后和失败,及时帮助孩子查找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改变那种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观点;

(4) 不要总用分数这一把尺子衡量孩子的进步,要知道,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孩子;

(5) 嘱咐要讲究变化,每天都说“上课要认真听讲。”每次考试后都说“要继续努力”不会有太大的作用;

(6) 批评要及时、准确,并且对事不对人,讲究场合、地点和语气,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克服缺点的自信心和改正错误的机会。

一、 习惯养成终生受益。

二、 挫折难免,关键是如何面对。

家长要以信任、期待的目光,热情、激励的话语,鼓励孩子相信自己,帮助他们正确对待每一次挫折。

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究竟存在哪些问题?

问题一:

有些父母完全以100%家长的身份发号施令!认为自己百分之百正确! 儿女除了服从没有别的选择!也没有发表意见的权利和机会,这种做法严重地遏制了孩子好问’ 好动’思想的天性! 实际上是在毁灭孩子。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他们的人格,把他们视为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孩子有问题时,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启发,结合孩子的年龄,性别和性格特征,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这样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加强彼此沟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问题二:

有些父母性情粗暴,以自己的心情的好恶作为是非标准,孩子遇事不知该怎么做才对,更弄不清自己什么时候就会被劈头盖脸地教训一顿,而各种各样的直接的或变相的惩罚和虐待以及对儿童的忽视,都是对孩子心身的摧残。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热爱孩子!别让孩子成了大人发泄不快的工具。

问题三:

溺爱,对孩子娇生惯养,一切问题全部包办,结果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磨砺优秀品质的机会。这些孩子成人之后不能吃苦,意志薄弱,经不起任何挫折,独立生活困难,人际关系紧张,遇到问题束手无策;这样的孩子好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强在外熊,情商不高,还多伴有其他的不良性格特征。

问题四:

孩子出了问题父母不管不问,任其自然发展,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父母忙,顾不上那么多;另一种情况则是家长对孩子大失所望后采取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方法,孩子成长时期需要各方面的营养,而不仅仅是吃饱穿暖。

问题五:

只要学习好,别的都不管!家长忽视了孩子德,智,体,心,心理健康,情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多正向引导

慈爱 孩子成长有生理需求,更重要的是心理需求。孩子被人爱着,会产生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父母要教育好孩子,就要爱孩子。但爱孩子不可溺爱或纵容,父母之爱要讲一定原则。

表扬 二三岁的小孩就开始喜欢旁人表扬他( 她),四五岁时,这种心理更趋强烈。因孩子理念里还有其他的价值观,父母的表扬就是他( 她) 最渴望的肯定。孩子经过努力,哪怕是一点点成绩,都应及时给予表扬。

鼓励 鼓励意味着给孩子以勇气和信心,使他们能正视和对付生活中的一切。鼓励孩子时,父母应使用委婉的话语,还应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

批评 父母批评孩子时,要尊重其人格,要告之错在何处,并提出改进的办法。

宽容 孩子的某些行为是在宽容界限之内的( 如做游戏时把衣服弄湿、弄脏),父母的态度应该是忍耐而不加斥责,但不要暗示你赞成这些行为。当孩子的某些行为超出了宽容的界限或带有破坏性,父母就必须干预,使其改正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