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研读模式感悟“课文对我说什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以“纸条”为突破口,提炼主线,突出重点,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重要信息(包括隐含信息),研究三个为什么。用全新的阅读模式在课文中走个来回,感受“课文对我说什么”,通过研读,表达自己的感悟“我想对课文说什么”,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文本中信息的提取。研读的过程就是对语言文字“显性信息”的习得,再用“研”的姿态去审视能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去发掘蕴含其中的有价值的“隐性信息”,或者说“潜在信息”的过程。在出示第一个研读专题:“我在什么情形下留下了纸条?”学生阅读课文1~3段后,马上提取课文中的“显信息”:环顾四周,不见一人的情形下“我”留下了纸条;深夜、天黑、有雾,看不清道路的情形下“我”留下了纸条;在车主也有事故责任的情形下“我”留下了纸条……教师适时引导:“我”为什么不把这些原因、情况写入纸条呢?学到这里,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揣摩课文的“显信息”进而去挖掘课文的“隐信息”,从而得出:“我”很诚实,并且勇于承担责任。最后,让学生选择1~2句感受最深的句子,读出自己的体会与理解。在这个研读过程中,学生提取显性信息、发现隐性信息的素养与反复诵读课文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2.过程里信息的借用。在“留‘条’传真情”中,我与学生共同提炼出第二个研读专题:车主为什么要感谢我?特别值得研究的是我将车主的反光镜撞破了,车主不但不责怪,为什么还要感谢我?

首先学生借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纸条的内容、“我”的诚实、勇于承担责任等等。接着学生诵读第二部分课文,即车主与“我”的对话部分,借用朗读对话的过程中提取的信息,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1)车主感谢我的诚实;(2)车主感谢“我”对他的信任;(3)车主感谢“我”勇于承担责任;(4)车主感谢“我”让他明白了诚实和信任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

3.想象处信息的拓展。笔者在执教的过程中,抓住“事隔三天,一位陌生男子打来电话”的三天时间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无尽想象的空间。

首先让学生进入“想象无限,情境猜测”:   。

车主回来取车,发现________,心想:________。又发现_________,心想:__________。三天后,他又想__________,于是他拿起了话筒,拨通了电话……

学生兴趣盎然,尽情地想象、猜测,有的说先发现反光镜碎了,有的说先发现了纸条……教师鼓励同一作业有不同的答案,允许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