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世界第一高峰》这篇课文是对我国登山健儿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真实记录。它主要讲述了1960年5月24日清晨,我国登山队决定由屈银华,贡布、刘连满、王富洲四人从北路的8500米处营地突击登顶珠穆朗玛峰。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5月25日凌晨4时成功登顶,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儿女不凡的气概。

在教学中,我多次运用多媒体、音乐等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意在指导学生以读感悟,以读助解,以读体情。同时,又适时进行说的训练,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学生通过影像资料走进珠穆朗玛,并及时交流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从这课外知识的引入,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知道了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是件多么不易的事。这里地势险峻,气候寒冷,特别是“第二台阶”,英国人称这里是一道鬼门关,是连飞鸟也不可逾越的。可我们的中国登山健儿却在1960攀登上去了,把五星红旗插在世界最高处。。在这样气氛的渲染下,激起了学生去感受攀登高峰的兴趣。

其次,通过合理运用科技信息技术的支持来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刘连满用双肩送队友们上第二台阶时,我通过网络视频让我班的学生互动讨论,意在通过讨论和交流说说在当时的情况下还会有比刘连满更好的办法吗?在大家热烈的讨论中,在大家求异思维的火花中,通过这个辩论环节得出在当时情况下刘连满的这个办法是唯一可行的。同时,又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来突现中国登山队员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刘连满同志为了祖国利益而甘愿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情操。

在品词品句的指导上,我更多的采用了媒体的再现和音乐的渲染,通过媒体来感受当时登峰的艰难,把文中抽象的语句化为直观的感受,更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融入文本;通过音乐的渲染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把孩子们带入当时的意境中,这为他们理解句子,读好句子做了充分的准备。